• 115阅读
  • 0回复

当心骗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1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当心骗乞
易之
寒冷在贝尔格莱德街头消退,乞丐却随着大地回暖而日渐增多。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乞丐纷纷拄上了拐棍,据说这是从邻国“舶”来的特色,容易引起人们更多的同情。南斯拉夫《政治报》近日披露,活跃在这个大都会各个角落的乞丐中,只有10%是真正为生活所迫的乞丐,其余都是有组织的职业骗乞。他们的收入相当惊人,有时一天可达100德国马克,相当于低收入者一个月的血汗。据南斯拉夫《政治报》调查,贝尔格莱德和其他大城市甚至出现有“公司”特征的行乞组织。报道说,“租用”婴幼儿现象在骗乞者中已相当普遍,甚至将健康幼儿人为地致残,使得行乞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骗性。然而,这些人用骗来的不义之财,有的买了车,盖了房,甚至开办起颇有些档次的餐馆。这是所有善良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
骗乞目前已成为令人关注、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认为,骗乞的大量出现,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德和人们的心理健康。它使正常人受到感情折磨,扭曲了人们对善良和丑恶的基本标准,增加了人们对周围社会的不安。由于行乞往往有儿童参加,使这些儿童从小便自甘堕落,恶习终生难改。此外,骗乞还很容易与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如偷盗、扰乱社会治安等结为“亲缘”,增加社会的犯罪率。
骗乞行为为何在许多地方畅行无阻?有关人士谈了贝尔格莱德的教训:第一,惩罚措施不力。南法律有许多乞丐可钻的空子,有关部门的惩罚措施往往是象征性的,而且大多一阵风,抓几个,罚点钱,顶多关几天又放出来。第二,尽管社会学家不断号召人们在骗乞面前不要心软,但由于人们真假难辨,仍被“乞丐”们装出的可怜相一次次打动,因而行乞“职业”有其存在的空间。社会学家看问题往往比较冷静:人们舍出去一点小钱,就是对骗乞的一次鼓励。这样的同情越多,城市的“乞丐”就越多。还可以这样设问:当我们再艰难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去行乞时,为什么要鼓励别人家的孩子去这样做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