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6-03
第2版()
专栏:

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报记者 安岗
中长铁路时期(即中苏共管中国长春铁路时期),苏联专家来到哈尔滨铁路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就立即着手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经济核算的原则,改革机构,实行定员,建立责任制。因为有了健全的机构和定员,就有了执行国家计划的指挥部和执行人,可以建立起工作规则及确定每个人的职务细则,使工厂几千人能在统一领导下按照生产财务计划,全面展开工作。
健全机构和确立责任制度使一切工作都有人具体负责,这是企业实现社会主义管理原则的第一步。
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改革前的管理机构是“一揽子”的形式。正副厂长、总工程师等领导干部间没有明确分工,多头领导,无人负责;厂长不直接处理生产问题,一切工作都由秘书主任代办,科室组织有科长、股长、科员、事务员、办事员之分,层次重叠,人浮于事。当时虽只有七个科和一个室,但行政管理人员却占直接生产工人与辅助工人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点九。每一个人都没有职务细则和固定的工作,每天由科长临时分配工作。这样的机构不能全面领导生产,只能维持生产,靠供给制实报实销过活。苏联专家协同中国同志研究了工厂的具体条件和生产的需要,从经济核算、保证完成生产财务计划观点出发,确定了合乎当时实际情况的组织机构和定员表。
新机构最显明的特点是:厂长全面领导工厂的一切工作,并亲自直接领导经济计划、人事、财务、劳动工资、技术检查、保卫及提高员工文化物质生活等工作。经营助理厂长领导材料供应及厂内运输工作。总工程师不再是“技术顾问”,成了日常生产的指挥者。另一重要的特点是整个组织机构直接面向生产。新机构的主要改变是:
一、按照生产需要将原有的七个科改为二十一个科,科的工作较前分得细致明确,便于各有专责地执行任务。科长直接领导全科工作,取消股长一级干部,明确地划分了各科室的职责和相互间的联系;
二、为加强作业计划,保证均衡生产,成立生产调度科,为着做好生产准备工作,成立了中央备品仓库,并将检查室和中央工具室分成两个单位;
三、简化车间组织形式,以前,车间组织包括有工长、材料员、事务员、办事员、技术员等,每个人员都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实行新定员表后,车间内设主任会计员及司账员、经济计划员、技术标定员、材料员、车间技术作业过程工程师、考勤员等,每个人的职责都很清楚。
机构确定后,就按照新定员表挑选干部。制订定员表是正确计划人力、合理组织劳动力的重要方法。它按照工作数量和劳动力需要来确定各级组织的人员数量。定员的原则是:“取消工作重复,组织重叠的机构,‘解放’大批人力到生产中去,使这些人去直接创造财富”,“提高劳动效率,一个半人的工作要一个人去作,半个人的工作就不能单设一个人”。一九五○年实行第一次定员的结果,行政管理人员减少了将近一半,材料科原有一百二十八人,定员后减缩到二十三人,设备科四十人,定员后减为十三人。实行定员表时,领导上向职工作了政治动员,开始时,大家听了闹成一团,“这么多的人工作都没作好,减去了人要是工作垮了谁负责?”有的甚至以“辞职”来威胁。专家说:“不要紧,旧的不扔掉,新的就建立不起来。”,“实行新定员表,工作不但垮不了,而且一定能提高效率。”
工厂作了一个月的定员准备工作,然后用了三天时间就把干部配备齐全。在三天时间内,苏联专家同每一个科长作了细致的研究,他们不是笼统地宣布给每一个科多少人,而是先说明一个科内一共有多少工作,担任每件工作的人都有一个职名,如主持合理化建议工作的干部就叫做“合理化建议工程师”,负责技术保安工作的就叫做“技术安全工程师”,负责教育的就叫做“教育工程师”。工厂按照职名挑选干部,现任干部中如没有称职的人,就从工人中提拔。当时大家怀疑:“一件工作一个人做,能干得来吗?”实际上,这些同志只是空喊“作不来”,他们并没有计算自己的工作量。专家说:“现在规定的定员人数比苏联同样的工厂要多一倍到两倍,大家一定能干得来。拿人事科来说,按新定员表还有八个人,可是在苏联,一个四千人的工厂,人事科却只有科长,人事工程师,教育工程师,奖励工程师四个人。”
每一个职名都规定有丰富的工作内容,每一个人必须紧张地利用四百八十分钟才能作好工作。请看厂长室秘书这个职名内的工作内容吧。新定员表上的秘书同过去的秘书主任不同,他的工作大体上相当于现在各工厂有着十几个人的秘书室或办公室的工作量。据当时作秘书工作的同志谈:他要作各种纪录,收发文件,按照厂长口头指示起草各种命令,他还要把一切上级指令、下级请示(电报电话)打字送厂长批示,每种批示上,专家都写着:“按命令执行,限于几日几时完成,由秘书检查”,秘书到时忘了检查,就第一个受批评。除此之外,秘书还要作三件事:第一、清楚地知道厂长在什么地方,遇到急事就能立刻找到他;第二、厂长对那一个报告中的材料如零件的尺寸,工作进度等发生怀疑,就派秘书拿尺子亲自去量;第三、保证厂长室内的时钟走得准确,差一分钟都要受批评。这样,每个人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职责是明确的,工作做不好,马上就会暴露出来。“干不干,没人管”的松懈现象一扫而光。
巩固新定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大量提拔和培养工人干部,实行一职一薪制。昨天的一个普通工人,今天被提拔成了科长,他的薪金和一切物质待遇都改成科长的待遇(为了给大家一个熟悉工作学习业务的时间,每一个职名都分成三级,逐步提高),工厂在定员过程中,从工人中提拔了几十名干部和工程师。这些同志经过中长铁路时期两年零八个月的工作和学习,到现在基本上都成了业务熟练的经济工作人员。
从科里编余下来的同志,大部分都由领导上按照每个人的专长,进行一定时间的训练,分配到车间生产工作中去。会计科过去有三十二人,大家还忙得要死,原因是车间没有负责的会计员,各项工作都集中到科里。新的定员表中,会计科人员减少成一半,一部分干部被调到车间充实基层会计机构,担任经济计划员、会计员,这些人后来就成了贯彻经济核算、实现计划、建立统计工作的基干力量,同时也减轻了科里的工作负担。
定员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工作都作好了。厂长便命令大家到任开始工作。
第一天,大家有些摸不着头脑。当时苏联专家担任各科的科长,他们充满信心地领着大家干。苏联专家总会计马俩金到会计科,首先了解情况,他发现会计科的工作慢,他提出会计工作不是会计科少数人的工作,要面向车间,帮助作好车间的成本计算,只有作好车间会计工作,会计科工作才能搞好。工厂当时的决算要拖到两个月后才能搞出来,对生产不能起任何指导作用。专家就召集车间会计员开会,研究在每月上旬要作出上一个月的决算。有的人说:“别说十天,再加十天也干不完。”专家就用实际行动来打破这种保守思想。他提出一个作决算的进度表,指明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一共有多少工作,然后把每项工作排好日期,规定经营车间七日作完决算,辅助车间八天作完,主动车间十天作完,四日发工资,六日作总结,按照进度表,具体布置了每个人的工作。这样一来,大家都觉得自己那一部分工作是可以按时完成的。最后一算,总的进度一共只需十二天时间。会后,专家组织科内同志下车间检查督促,果然到了十二日就把决算作出来了。马俩金同志又仔细审查了每个同志的工作成果,改正一切缺点。他很关心每个同志的工作情绪,他要副总会计杜继业同志经常了解每个同志的家庭情况,他说:“我们要求每个同志完成很多的工作任务,但是还要知道他心里有什么问题,一个能力强的人如果思想上有了负担,就会作不好工作。”当他知道一位同志家里房子漏雨,他马上要求经营副厂长给修房子,他说:“会计人员费脑筋,出了错影响全部工作。”专家科长的工作作风是严格的,他热爱着每一个人,想一切办法来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中国同志受到事实的教育后,思想上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从怀疑、不舒服变成舒服和愉快。”两个多月以后,专家根据实际工作体验,订出了全科工作制度和每一个职名的工作细则,从而把会计工作纳入正常秩序。
每一部门的工作大体上都经历这样的道路,逐步提高到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水平。
来到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学习的同志常常带着很大的兴趣研究该厂的组织形式,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有些同志却以为只要把这个组织形式抄下来,回去改变一下机构——如把计划科改成经济计划科或是把会计科长改成总会计——似乎就算够了。这是不妥当的,一个先进的管理形式如果没有正确的定员工作,没有严格的负责制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可是,要使定员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培养人才。实行新定员表,可以使工厂培养人才的工作按照生产的需要走上正规。这就是:从生产过程中来培养干部。苏联专家在定员后,亲自主持了各种训练工作,他们有系统地向工作人员讲解了各种经济业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制度和作法。有些制度比较复杂,就先讲课,等到大家弄明白而且会作了,才用命令形式公布执行。每一个专家都在工作中热心地带徒弟,提高中国干部的经济业务水平。工作人员熟练程度提高的标志是:随着生产一步一步向前发展,行政管理的定员人数不是逐步增多而是逐年减少,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管理人员的减少,不但直接减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批一批的预备干部,有计划地为国家逐年输送经济工作人才。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在中长铁路时期两年零八个月中,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如以一九四九年行政管理人员定员额为一百,则一九五○年降低到为六十,一九五一年为五十九,一九五二年为五十八。他们在这一基础上给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很多的干部。
实行新的定员,改革机构,建立逐级的负责制,这就保证实现了一长制的企业领导原则。过去工厂一纸命令可以到处飞传,最后不知压在谁的抽屉里;工作没有实际的执行人,完不成任务时也找不到真正的责任者,只好大家共同作检讨。新的制度中,不但规定了领导者的责任,也规定了每个职名的责任,这就可以使生产财务计划及各项命令及时下达到每一个执行者的手里。领导者可以按照职名及时检查与监督命令的执行,使厂长的命令可以贯彻到底。定员表上的每一个职名都代表党和国家对一个干部的信任和委托。它要求工作人员拿出高度对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坚守岗位,作好工作,大胆负责,同一切违反原则现象进行斗争。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的中国副总会计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学会了系统的监督工厂财务活动,随时随地坚持国家利益的立场,不批准一文钱的非计划开支。
定员工作是企业生产财务计划的一部分,是合理组织劳动的经常性工作。苏联专家在两年零八个月中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的定员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学习。一九五三年苏联专家回国,情况就开始有了变化。工厂人员逐渐增加起来,如人事科,以前是八个人,一九五三年就增加到十二个人,其中只干事就规定有六名,从厂长室到各科都增加了一些职责不明的干事。这一方面说明工厂工作秩序有了缺点;同时也应当指出,这些新增加的人员中有不少人是专门来应付上级的各种公文表报的,如人事科在中长铁路时期每月只有一、二种表报,现在则有几十种,内容十分繁杂,往往一张表报可以影响整个科和车间的工作秩序。
增加人,在有些同志看来,这是好事,他们的想法是“多多益善,多一个人就多作一分工作”。可是他们忘记了工厂是经济核算的生产单位,在这里,一切人的开支不是向上级机关实报实销而是要加到生产成本中去,一个干部职员等于三个工人的平均工资,随便加人的结果,就会造成:间接费加大,达不到各项先进指标,使先进的企业变成落后的企业。增加了人,工作是不是就好作了呢?社会主义企业组织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面向生产,面向群众,一切行政工作(包括技术工作在内)都要同工人日常的生产紧密结合来进行,管理的人多了就会妨碍群众积极性,造成企业领导组织脱离群众的危险。中长铁路时期,工厂只有一名技术安全工程师负责全厂技术保安工作,他一个人面向车间,监督车间主任所负责的技术保安工作,向群众进行技术保安教育,两年零八个月内,从来没有发生一次死亡事故。一九五三年,工厂增设了技术保安科,增加了一个科长四名科员,一年之内竟发生了四次死亡事故,这里的教训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吗?
一个企业领导者在指挥工厂全部生产财务活动时,不但要考虑经济、技术问题,而且还要考虑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和科学的组织制度来管理生产。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把全体职工安排在一个统一指挥的大乐队里,和谐地有节奏地进行工作。我们研究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在中长铁路时期组织定员的经验,就可以具体地认识到:合理地组织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职工劳动熟练程度,这是搞好生产的重要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