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冲破“楚河汉界”——衡水地区开放兴区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4
第2版(经济)
专栏:

  冲破“楚河汉界”
——衡水地区开放兴区纪实
杨淑强何伟
衡水,镶嵌在“京九”大动脉上的第一颗明珠,被经济学家称之为我国铁路、公路、通讯三个“黄金十字交叉处”。
仿佛就在昨天,这里还是默默无闻的传统农区,“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的我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
今天刮目看衡水,这里已经成为河北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市,华北崛起的大粮仓。而土里土气的衡水人所呈现的开放态势更令人欣喜。
素有河北“广交会”之誉的省经贸洽谈会上,来自衡水的一个17人组成的个体私营展团引人注目。这些土生土长的庄稼人,落落大方地与洋人接触,洽谈业务。硬木雕刻专业户任奎杰不过二十出头,身背一提包砚台盒、小花台、漆器座等样品,就地设摊,很快与一位意大利商人成交了生意。个体户谢某一天时间与20多名外商交换了名片,“切磋”了业务。庄稼人赶“国际大集”的美谈莫过于曾被毛主席誉为“5亿农民方向”的南王庄村。村里老人说,南王庄30年前就出了穿西服、系领带出国考察的农民企业家,他就是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坤,曾先后赴古巴、瑞典考察取经。当然,涌现更多的王玉坤还是90年代。南王庄所在的安平县,是不靠海、不靠大中城市、不靠交通要道的内陆小县、财政穷县。前不久,安平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中外来宾透露:投资10亿元的“丝网大世界”已经动工,安平,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网集散地,产量居全国首位。并由此引发了经济界关于“安平现象”的话题。县长石小琢认为,安平起飞的双翼是开放和观念。开放转变了观念,观念又促使更大范围的开放。如今,安平“大哥大多、餐馆多、用电多”已成为经济繁荣的另一种解释。
实际上,安平只不过是衡水开放兴区的一个缩影。进入90年代以后,地委、行署审时度势,及时把推进对外开放的重点转移到内引外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来。他们充分发挥环京津优势,打破“楚河汉界”,瞄准驻京津各国使团、商社、办事处和中央直属各大机关、科研单位以及大企业、大公司展开广泛联系,把嫁接改造骨干企业、发展外商独资企业、多渠道引进资金作为重点。去年以来,全区到京津招商引资的企业达1000多家,同京津建立新的联合协作企业350家。
衡水地区更注重把开放的舞台摆在民间。组织全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充分发挥优势,利用信函、电话、走访等形式,开展引进一个人才、提供一项技术、联络一个外商、寻找一个项目、介绍一笔资金的“五个一”活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开放的浪潮中,人才来了,资金来了,项目来了,衡水也塑造了崭新的形象。去年以来,地直及各市县招商引资蔚然成风。深州市举办蜜桃节、冀州市举办钟表供货会、枣强县举办大营皮毛交易会、景县的董仲舒研讨会、武强县的年画节等,连台好戏,把衡水对外开放从“要我开放”推向“我要开放”的新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