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精雕细琢再创佳境——湘剧《布衣毛润之》二度晋京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4
第12版(副刊)
专栏:

  精雕细琢再创佳境
——湘剧《布衣毛润之》二度晋京有感
康式昭
三年前,在毛主席诞生百周年之际,长沙艺术剧院湘剧团为首都观众送来了现代湘剧《布衣毛润之》。这出选材新、视角新、立意新的佳作,引起强烈反响,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四届文华奖评奖中,该剧荣获文华新剧目奖。毛润之饰演者曹汝龙获文华表演奖,音乐设计王守信获文华音乐创作奖。
如今,在毛泽东同志逝世20周年的时刻,经过悉心加工雕琢的《布》剧又选调进京,再次给首都观众以惊喜。
新作保持并发扬了原作的优点:独辟蹊径,取材于青年毛泽东领导长沙泥木工人斗争的一段往事;抓住“布衣”的特点,于平易中见机智,平凡中写卓越;小处写来,所见甚大;写活了青年“布衣”毛润之,也透视和预示了革命领袖、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
这次加工,《布》剧的创作集体把力量集中花在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主人公“布衣”毛润之形象更为丰满。剧作致力于多侧面地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丰富鲜明的性格特征。在茶楼,他邀集被业主和行帮总管挑唆而相互争斗的长帮楚帮工人喝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认清敌友,携手团结。在李参议祝寿会上,他义正辞严地揭露了警方同业主相互勾结镇压工运的事实,赢得了上层开明人士对工运的理解和支持。在省长官邸佛堂,他利用军阀赵恒惕推行自治地方立宪之机,开展合法斗争,为工会争取到了合法地位与权利。通过这些斗争场景,展示了青年毛泽东的胆识、机智以及过人的斗争谋略,而又不失“布衣”身份,不拔高,不溢美,有很强的分寸感。在清水塘,脱掉长衫的毛润之细心为妻子熬鸡汤,关心战友的恋情,巧做月下老。面对敌人的“通缉”,沉着机警而又不无幽默地打发掉搜寻——还帮警察重抄了被撕毁的“悬赏缉拿过激分子毛润之”的布告,演了一出“警察登门堂上坐,要我写告示把我捉”的喜剧。在橘子洲头,他与战友依依惜别,栽种下了风骨高洁的梅树苗。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富于赤子心、战友情的亲切感人的“布衣”革命者形象。
全剧结构更为紧凑合理。原作选用的散点布局的结构,有其优长和特色,但作为戏剧,则不免给人结构零散、戏剧化不足的感觉。修改后的剧作,取消了幕间串场,时间浓缩在1922年到1925年间,以弹唱艺人作为角色进入剧情之中并贯穿全局。这样,故事脉络更为清晰,更加连贯,人物也更为集中。总的是更符合中国观众特别是戏曲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心理。
二度创作更为精致。除了剧本的改动,导演、表演、音乐、舞美诸方面,也做了认认真真的加工雕琢。扮演毛润之的优秀演员曹汝龙今年新获梅花奖且位列榜首,剧中挥洒自如,文雅洒脱,既有诗人气质,又富政治家风度,表演更臻成熟。特别是有一副金子般的好嗓子,在追加大段大段唱词的情况下,唱功虽重,却应付裕如,游刃有余。最后一幕独立寒秋,一曲《沁园春·长沙》,声遏行云,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全剧音乐设计更好地发挥了湘剧高腔特点,和谐自然,有新的进展。舞美方面也大为改观。梅林的衬景,使美尽收眼底;湘西蜡染吊挂,既有装饰美,又凸现了民族民间地域的风情,相得益彰。二度创作的综合提高,自然有赖于导演的总调度,总构思,复排导演金桐功不可没。
好戏多磨,多磨成就了好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工后的湘剧《布衣毛润之》,已经成为一出好看好听、既有革命激情又富抒情诗韵的赏心悦目的好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