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艺术最忌随人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4
第12版(副刊)
专栏:

  艺术最忌随人后
张永祎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古往今来有多少艺术家以自己深切的感悟告之后人,什么“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什么“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等等;又有多少艺术家企望臻此圣境,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此生不悔地蹒跚在泥泞不堪的艺术道路上……那些艺术精品无一不是凝聚着艺术家独到的观察、体验乃至情感的富有个性的作品。“万绿丛中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由于它们独标灵采,独具匠心,所以在寓目之顷,就使人深刻难忘。
创新首先是一种思风发于胸臆的胆识,有了这种意识以后,才有可能谈得上言泉流笔端的问题。事实上,运行于地下的岩浆必然要寻找突破口,至于它最终从哪儿喷薄出来,不可一概而论,因为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情况,不同艺术理想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趣味。创新意识是同归但很可能来自于殊途,或侧重于手法,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角度,或侧重于取材。这样说来,独创性并不是非要创造出什么新东西,艺术家只要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是在同样的东西中看出不同的意义来,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
把别人表现过的东西照搬照套,那绝对不是创造,倒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征。这种懒散情绪的蔓延,使有些作品出现“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现象也就不足怪了。比如歌坛近些年,有的歌曲几乎是前苏联歌曲翻版,有的将民歌“拿来”复印,有的从美国乡村音乐中去找灵感,有的居然还会出现20年前器乐曲的旋律。
这些创作者躺在别人的作品里竟然如此逍遥自在!创新固然也包括汲取别人有益的成果,但别人的成果并不等于我们的作品,借鉴也只是“略形貌而取神骨”,其乐音最终仍须飘流在自己感情的河流上,像《黄河》、《大路歌》等作品,以及《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等电影音乐,他们以各种民间或前人旋律的为基础,博采众家之长,为的是唱自己的歌,谱自己的曲,而不是吟诵别人的调子,别人的情。
出现模仿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创作者的急功近利也不无关系。有些歌手为了显示自己的多才多艺,动辄自己作词作曲,并希望马到成功,一举成名。哪儿去找旋律呢?他们审视自己,空空荡荡,扫尽仅有的库存只够做一杯残羹,对社会的感应也是那样的浮光掠影。怎么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最为省事。他们蒙上自己的眼睛,以为别人看不到,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别人的乐思乐句占为己有了。既然生活的匮乏使他们想象的翅膀显得异常湿重,那么走出别人的视野,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不仅是创造力的发源地,也应该是衡量其与观众是否合拍的重要准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