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苎萝山下有西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5
第7版(副刊)
专栏:

  苎萝山下有西子
红孩
“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1996年春应西施故里浙江省诸暨市的邀请,我去参加长篇历史小说《浣纱王后》的作品研讨会。西施,是中国古代的绝代佳人,列于四大美女之首。虽说距今已有2400年,但其影响仍然不衰。一位外国人说,他可以不知道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但他知道西施,因为她是东方美丽女人的象征。根据前人的文字记载,西施姓施,名夷光,家住诸暨苎萝山之西,故名西施。确实,西施在我国人民心中具有相当高的独特地位。明代,红氍毹上的西施就是个富有爱国情操的艺术形象。嘉靖年间梁辰鱼创作的以昆腔演唱的传奇《浣纱记》是其代表。秦腔、川、汉、滇、越各个剧种都相继搬演西施戏。京剧大师梅兰芳早年编演的《西施》也是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
历史上关于西施的各种传说很多,文人墨客为她所抒诗篇就更多了。如王维在《西子》诗中写道:“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李白在《越中览古》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啼。”汤显祖在《过诸暨》中写道:“苎萝山下雨丝丝,解带山桥过午炊。几箸江虾成独笑,一文钱里见西施。”颇为有趣的是1933年11月,郁达夫到诸暨游览了风景名胜“五泄”后,来到西施庙,诙谐地写了一首《题西施庙》:“五泄归来又看溪,浣纱旧迹我重题。陈郎多事搜文献,施女何妨便姓西。”
郁达夫笔下的西施庙便是如今的西施殿,它坐落在南苎萝山东麓,面临浣纱溪,景色别致,令人遐思。整个建筑面积占地4800平方米,由大殿、门楼、碑廊、古越台、郑旦亭组成。然而,人们难以想象的是这小小的殿宇竟也屡遭兵毁,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日寇扔下的一枚炸弹几乎将西施庙夷为平地。1993年10月,由日本作家石川清光写的长篇小说《西施春秋》出版了,当我们看到这本书同样陈列于西施殿时,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该给后人留下多少慨叹呵!望着今日精致、古雅的西施殿,人们不得不称道市文联主席、西施殿的总设计师李战。这个活跃在基层的文化活动家,曾经徒步走遍了全市的乡村院落,他从僻乡山坳、建筑工地、猪舍牛棚,把散失在民间的一扇扇门、一扇扇窗、一根根石柱、一座座雕塑都给抢救出来,多达1.2万件,用其营造了西施殿。单是大殿四周围的门就有46扇,且雕刻各不相同。石雕的窗,有不少是明代的作品。透过这些小巧玲珑的物件,使人很容易想到先人们多么富于勤劳与智慧。1990年西施殿刚刚落成不久,日本秋田县一个西施故乡之旅访华团就慕名前来观光了。大殿门前有访华团竖的一块碑,上镌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诗:“像泻蒙蒙雨,淋打合欢树上花,楚楚赛西施。”门前两旁还有访华团手植的合欢树。出得大殿门口,向南走约百米,浣纱溪边有一块浣纱石,传说是当年西施同姑娘们浣纱的地方,上刻有王羲之的手迹“浣纱”字样,游人至此,每能依溪水浮想出当年西施浣纱的景象。
“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诗句不免令人产生出一种寂寞、凄清感。但不管怎样,西施的名字将同我们美丽的山水永远伴随在一起。在诸暨的日子里,我们无时不被浣纱溪两岸的改革大潮激动着、鼓舞着,以“西施”命名的厂家、公司星罗棋布般地出现在诸暨这块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的沃土上,从而使这块古老的美丽家园又绽开了新的花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