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古籍文献的保护神——北京图书馆分馆剪影(图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5
第8版(摄影)
专栏:文化驿站

  古籍文献的保护神
——北京图书馆分馆剪影
国际图联(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andInstitution)第62届会议,将于今年8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为迎接这次会议,北京图书馆分馆多次召开读者座谈会,听取意见,开展优质服务,6号楼中文新书阅览室和报刊阅览室实行每周七天开放,他们在努力贯彻北京图书馆“馆藏为主,业务为主,服务为主,读者为主”的基本工作方针。
位于北海公园西侧的北京图书馆分馆,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收藏中国古籍文献的基地,设有普通古籍、敦煌吐鲁番学资料中心及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等专门阅览室。北京图书馆建馆近百年来,收藏线装古籍200多万册,是全世界收藏线装古籍最多的图书馆。其中普通古籍170多万册,全部藏在位于文津街7号的北图分馆。主楼前方东西耸立的一对华表,它像历史的见证人,向人们呼唤:图书馆事业是科技兴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集中记录,保护和传播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子子孙孙的天职。
商海的大潮冲击着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些图书馆每为读者提取一函线装古书,收费1—4元。北图分馆普通古籍工作人员,在这里默默奉献。看到来馆阅读的大多是年迈体弱的学者专家,有的拄着拐棍,他们立下一条规矩:将读者需要的书,统统送到读者座位跟前,不收分文。读者说在这里落座是一种享受。
有不少线装古籍成了孤存绝本,又由于多年磨损或虫蚀,已是破烂不堪,有的线脱字缺,有的触手破碎。为了抢救这批文物,造福后代,他们面对老技工陆续退休弃世的现实,培养了一批古书裱褙技术人员。这些年轻的姑娘,把中国特有的绣花精神用于古书的修复,一字一叶,整旧如新。有些老教授看到这些修复后的孤本古籍,又望望心灵手巧的姑娘,夸奖她们是“古籍文献的保护神”。
本报记者柯愈春孟仁泉摄影报道
书库一角
抢救古籍
送书阅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