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凤阳农民闯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6
第1版(要闻)
专栏:

  凤阳农民闯市场
本报记者王启明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这段传唱了数百年的凤阳花鼓词,如今却唱出了新声:“淮河弯弯千里长,岸边有个花鼓乡,如今鼓乡换新貌,庄户人家乐乐呵呵奔小康……”
18年前,小岗村18农户斗胆摁指印,率先搞起“大包干”,引发了全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汹涌大潮。凤阳农民的创造并未因此而停止,他们纷纷办起规模大、档次高的农民个体企业,把凤阳县搞得热气腾腾。据统计,1991年特大水灾之后,全县兴办农民个体企业逾两万家,固定资产净值超过6.5亿元。1995年营业收入41亿元,上交税金1968万元。有150家企业资产过百万元,其中4家进入全国私营企业百强。
县委书记吴庭美,这位小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在谈到农业、农民、农村工作时说:“农民的事是最大的事,只要把农民的事办好了,农业就会发展,农村工作就能稳步前进。”近些年来,凤阳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办企业的优惠政策。
小岗村所在的小溪河镇,岗峦起伏,闭塞偏远。谁能想到这里却出现了一个异邦求艺的奇女子高明珍。高明珍高中毕业后就随父开孵坊。她好学上进,不愿沿着父辈的老路走下去。1987年冬,高明珍自费参加中国第一个农民考察团,到日本考察养殖企业。和城市工厂一般的日本养殖企业,给高明珍以全新的感受和极大的冲击。回国后,高明珍便大刀阔斧地按现代企业先进的组织形式,创办起“凤阳县第一家禽有限公司”。目前,高明珍的公司虽然拥有155万元固定资产,集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身,年收益达25万多元,但她仍不满足,现正和杭州的两家公司谈联营,搞合资,决心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去。
陈兴汉,这个“大包干”后就享誉全国的芦席、粮食运销大户,现在却围起花园湖边千余亩荒滩,办起了全省第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农场。1988年,陈兴汉手头有运销纯利30万元,老伴、儿子都主张进城买幢房子,做点生意。可老汉不这样想。他说:“我们这里荒湖滩多,粮食又金贵,不如把钱用在围滩造田上。”他的想法得到了市、县领导的支持和水利部门的认可。于是,他修堤建闸,开渠造田,购置各种农业机械,耕种、灌溉、施肥、打药、收割、脱粒,直至运输、加工,全部实现机械化。1995年,产粮63万公斤,收入113万元,因而得了个“双百万”的雅号。
以高明珍、陈兴汉为代表的凤阳农民,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他们以自己的实践,使传统的农业、养殖业来了个脱胎换骨的变化:由小敲小打到大规模生产,由作坊式到现代意义的农牧企业,由自给自足到走向大市场。
凤阳农民不仅在农业领域里施展着才华,而且在工业和市场中大显身手。3年前还是个普通农民的高允连,如今令人刮目相看。1993年初,高允连看准城乡建筑市场仍会继续兴旺的趋势,依靠本地石灰石资源,一举投入1320万元资金,半年时间就办起一座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1994年,创产值2600万元,创利税800万元。两三年后,高允连可收回全部投入。高允连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又投资扩建水泥厂,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旋窑生产线,扩建后的水泥厂总生产能力达50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
凤阳农民办工业的气魄大,办市场的气魄更大。记者驱车到刘府镇,立即被这里的汽车拆旧市场所吸引。这个市场占地61万平方米,把个刘府镇围在市场的中心。市场内废旧汽车林林总总,来往客商熙熙攘攘。这里年拆旧车2万多辆,营业收入4亿元,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
一批又一批农民个体企业者在凤阳涌现,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税收,还为周围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新门路。
当地人都说张玉霞是个人物。记者见到她,果不其然。她见面就自我介绍:“我是梅市乡梅市村的张玉霞,乡亲们都喊我‘张市长’。”她是梅市村的村长。两年前,张玉霞创办“兴梅牛羊养殖销售公司”,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和扶持全村半数以上的农户养牛、养羊,去年全公司营销额800多万元,她和200多个养殖户一年共获纯利50多万元。
刘府镇的李家多从父辈那里接过制作酱品的手艺,办起“恒裕酱品厂”。他的酱品不仅畅销大江南北、淮河两岸,还获得了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目前,这个厂年加工鲜菜超过100万公斤。为占领更广大的市场,李家多突破父辈们的小生产方式,把鲜菜生产交给了附近千户农民。他与农民签订合同,既指导农民种菜,又帮农民销菜。不论菜价如何,李家多的收菜原则是:市价高按市价收,市价低按保证价收。农民们说:“李家多带着我们奔小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