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痴志石窟五十年——记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5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痴志石窟五十年
——记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
本报记者陈勇进
真实与梦幻共辉煌
敦煌,尽管在戈壁沙漠深处,却以它的真实与梦幻、现实与历史的辉煌,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我对敦煌莫高窟的向往,已有十几个年头了。1982年8月初,我去新疆采访,与段文杰同处一个车厢。他沉静少言,偶然的几句关于敦煌的叙述,竟刀刻般留在我的心上。
段文杰约我一起下车去敦煌,我说将来一定去看看。从此,敦煌吸引着我。
1995年8月,当我和段文杰在莫高窟见面的时候,他已经80岁了,正忙着敦煌学研究和敦煌文物的保护。他说他们已修复壁画2000多平方米,彩塑40多身。设施保护采用了现代化手段,安装了监测系统。
段文杰说,他们计划出版160本专著,包括建筑、彩塑、服饰、音乐、舞蹈等。过去,出版一本书很困难。现在,国内外重视敦煌学研究,出版书籍问题不大了。
“我的家在敦煌”
1944年初夏,正在重庆国立艺专学习中国画的段文杰跑了二三十里山路,去看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展览。那鲜艳夺目的人物画,强烈地吸引着他。那壁画上的飞天、伎乐、菩萨、四大天王和《结婚典礼图》、《二牛抬杠图》,把段文杰带入另一个世界。敦煌壁画使段文杰着迷了,他决心去敦煌。
1946年中秋节前夕,段文杰终于到了向往已久的敦煌。汽车一到莫高窟,他就钻进石窟去了。洞窟中的精美壁画和彩塑,使他如醉如痴。用段文杰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莫高窟就是他的艺术天堂和极乐世界。不管天寒地冻,也不管工作和生活条件是如何恶劣,他天天在洞窟里临摹。
1957年反“右派”,段文杰被定为“控制使用”的人物,降职降级,发表文章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大跃进”带来了三年困难。段文杰吃不饱饭,患了浮肿病。就是这样,他还是天天进石窟临摹壁画。
1967年,段文杰给在四川当小学教师的妻子龙时英写信:“我回不了四川啦!我的生命和一切都献给了敦煌艺术。”妻子接信后,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到敦煌,在沙漠里住下来。
“文革”烈火烧到敦煌,这块“净土”也在劫难逃。造反派把段文杰从洞窟里拉出来,给他戴上“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经常批判斗争。他被迫停下临摹壁画的工作,成天喂猪、放羊、打扫厕所。工作组要清洗段文杰,并问他:是回四川老家,还是就地下农村。段文杰断然回答:“我的家在敦煌。”第二天,一辆牛车把段文杰一家人,拉到了大漠深处的墩弯大队。
直到文革结束,段文杰才告别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回到了莫高窟。
飞天已是寻常事
临摹是敦煌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六十年代,段文杰把主要精力放在临摹壁画上。他练就一手娴熟的技法,绘制出大量高水平的摹品。50年来,他临摹不同时期的壁画有340幅之多,共有140平方米。
研究敦煌学的段文杰谈起飞天形象来神采飞扬。他说,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中国古代的羽人,臂长羽毛,飞腾于长空。希腊有背长翅膀的安琪儿,印度有双翼天使。敦煌的飞天来自印度,进入敦煌后,与羽人结合,在空中显得潇洒而流动。莫高窟第285窟中的伏羲和女娲都是飞天形象。隋代帝王宠爱飞天。唐代飞天没翅膀,靠一条彩绸飞舞,翱翔于空中。大诗人李白有咏飞仙诗:“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段文杰的思绪如同飞天在长空游弋。今天,人类的飞天理想早已实现。飞天已是寻常事。(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