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罗来学——情系山里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7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罗来学——情系山里娃
傅水根余清楚
云阳山地处九岭山脉,海拔1460米,距江西省靖安县城90多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20多公里,到村委会也有10公里。在这个未通公路的山旮旯里,有一位二十多年如一日为孩子们传授知识,以苦为乐的民办教师罗来学。
云阳山里住着20来户人家,进出只有一条路,生活在这里的山民几乎与世隔绝,大部分人目不识丁。从山外请来的代课老师一个学期要换几个,山里娃上学成了难题。
罗来学是1976年毛遂自荐到云阳山教书的。当时,他的妻子刚刚去世,三个孩子都在10岁以下,父母年老体弱,教书月收入只有18元,学校离他家有30多公里,一切生活用品都要从家里挑上山去。
刚到云阳山时,生产队分给罗老师一间仅18平方米的教室和一块黑板、一副铺板、5个年级的10个学生。他教学和吃住都在这间房子里。为了避免在教室做饭影响学生上课,他自己动手,上山采石,在屋檐下砌了一个土灶,就这样整整过了16个年头。
以往,云阳山人请老师,只指望小孩识字,老师只教语文。从罗老师开始,学校按国家规定课程开课。
他通过多年摸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学年全乡期末统考,该校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教过的学生有的考进了高等学府,有的现在担任了乡、村干部,有的在乡办企业当厂长、经理,有的成为中药材种植专业户,可谓硕果累累,桃李满乡。
未通电之前,罗老师备课都在陋室中的煤油灯下完成,每天工作时间往往在12小时以上。为了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上课,罗老师经常披星煮早饭,戴月做晚餐,中午改作业,一日吃两餐,这既可节约做饭时间,又可减少挑米上山的时间。
1992年,村里新盖了三间干打垒的校舍:两间教室、一间宿舍。现在,教室与宿舍虽然分开了,罗老师仍然以校为家。
我们清明节后穿毛衣上云阳山,边走边脱,未到山上就汗流浃背,下山时又全身湿透。这条崎岖小道,有些地方根本就不是路,而是一条槽沟,沿着槽沟往上爬,人只能手脚着地,前攀后蹬,稍有闪失,就会坠入山谷。罗老师因为是民办教师,只能自己每月一次从家里往山上挑米,星期六去,星期天回。有一次,他下午从家里返校,走在路上天黑了,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在抬头不见天、俯首不见地的羊肠小道上,顶风冒雨地等到天明。还有两次,他一个人躲在路旁的崖石下熬过不眠之夜。就这样一条路,罗老师到家里挑米、到县城买书,一年至少往返1500多公里,一路上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罗老师30岁上云阳山,现已到知天命之年,月工资仅141.8元。有些搞经营者见他教书如此投入,认为这种人做事靠得住,多次出高薪请他下山,他痴心不改,依然潜心于山区的教育事业。
对个人生活,他也顾不上多想。许多好心人想成全他,为他介绍老伴,女方仅提一个条件,就是要他下山。可他宁可孑身一人,也不肯离开他自己钟爱的云阳山上的讲台。早已成家立业的儿女见他这样固执,也曾上山劝他,要他回家带孙女,享受天伦之乐。他只微微一笑,并风趣地说:“离弦之箭,再不回头。”
走进罗老师的卧室,只见一副铺板架在两条长凳上,两床旧被铺在上面,床上堆满了课本和作业,床下放着一只木箱子、一根扁担、两只箩筐、一把水壶、一只锅、一个铁桶、一个水瓶、两个茶杯、一只饭碗。这就是他在云阳山20年积累的全部家当。望着这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任何人都会对这位像烛光一样映照云阳山20多年的老教师肃然起敬,感动不已。(附图片)
压题照片:罗来学在讲台上。
割胶,在一般人看来,是件既简单又枯燥的事,但海南割胶能手吴远雄却从中摸出许多门道,练就了几手绝活儿,体会到了割胶的“苦中有乐”,与胶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儿女》下期刊登第18篇《吴远雄——割胶刀上做学问》。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