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联合创造生产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7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联合创造生产力
冯奎

5月31日。河南省临颍县龙堂镇。一声令下,40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轰响一片,开进眼前金黄的麦海。在其后,它们将加入2万多台机器组成的联合“作战队伍”,横跨北方十省(区),收割2600万亩小麦。
跨区作业,一台机器变成了三台、四台。河南的麦子先熟,先割;山西的麦子稍晚,后割;……在连续、滚动作业中,机手的收入成倍增加。按每亩收费30元计算,每天割麦100亩,一个作业区需要七八天,三个作业区下来,收入就能达到七八万元。
跨区作业,机手赚钱,农户也受益很多。临颍县固厢乡杨舞村村民田发林掰着手指头,细说一二三四五。他家6亩地,麦子熟了,开镰动刀,四口人至少要干五六天,现在半天完事。儿子、女儿可以不回家收麦,继续在外打工挣钱,此其一;半天收了麦子,不怕天阴下雨麦场泡汤,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此其二;早收了麦子,早种玉米,抢紧一天,玉米产量甚至提高一成,此其三;若是开镰动刀,从收割到归仓,程序繁杂,一亩地损失的麦粒就值二三十元,差不多平了现在付给联合收割机机手的每亩工钱,此其四……田发林一家不过是这次跨区收麦惠及的500多万农户中的一员。跨区收麦,到底带来多少效益,人们应该不会低估。

论起收麦,大型联合收割机不愧是“高手”、“快手”;说到跨区,却是相当不容易。
5月30日上午11时,在许昌近郊的107国道上,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被人群围定,可怜兮兮地“瘫倒”在路边。这就是“截机”。据说,去年麦熟时节,一队联合收割机到达河南、河北交界的某县时,当地农民四处设卡,不让通行。
为啥“截机”?一方面,农户看到机收的好处那么多,自然都想把机子往自家麦田里拽;另一方面,机手对收割地块的条件、收入也要盘算盘算。这样,农户与农户之间有矛盾、农户与机手之间有分歧,机手与机手之间也有不协调的地方。推推搡搡之间,巨大的生产力只好附“日”东流。农业部人士估计,今年跨县作业的机器达到2万台,如果在麦熟时节每台被截1天,机手总共损失将在6000万元左右;而对农户来说,联合收割机所能带来的好处也要打折扣。
巨大的生产力岂能浪费?农机部门开始想办法。今年3、4月份,北方麦区收获面积较大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农机部门相继召开了跨区收麦协调会。之后,农机部门分兵出击,赶赴外省(区)和当地农机部门签定合同,保证外地每台机器在本地一季割麦达到的亩数;与此同时,在农机部门和机手之间,农机部门和农户之间都签定了合同,明确双方承诺的种种责任。
更大规模、更大范围的农业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政府更加有力的支持。今年4月,农业部、公安部、交通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出通知,提出一系列明确措施,目的在于保证大型联合收割机一路畅通无阻,带来更多的效益。

针对跨区问题,北方一些省(区)正在着手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大规模作业所要求的麦地相对集中、同时成熟、同时收割,却很难做到。张家三分地已经熟透,李家五分地还有点泛青,两家地又都分成六七个小块,使得大型收割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去年,内蒙古一个机手出征山西,平均一天只割30亩麦子,相当于正常工作量的1/3。农业部门有关管理人员认为:如果不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就难以最终实现大规模农业机械耕作的目标。
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势头迅猛,人们担心:三四年后会不会“机多俱伤”?临颍县副县长李殿卿告诉我们,临颍县已有200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这两年每年都以70台左右的速度增加。土地作出一定的调整后,估计350台就可以满足需要了。如果任其发展说不定会“冒”到五六百台,这将造成极大浪费,并给农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附图片)
压题照片:朱春雷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