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阅读
  • 0回复

号召力之源——平山县柴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8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平凡岗位上的共产党员

  号召力之源
——平山县柴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调查宗新福李春林河北平山县柴庄村位于平山县城西15公里,交通便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直到1993年,这个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人均拥有10多亩荒坡、就在县城眼皮子底下的小村,人均收入却不足300元,还有2/3的缺粮户,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
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新的支部班子上任不到两年时间,柴庄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5年,柴庄村不仅消灭了缺粮户,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还向国家出售余粮5万公斤。1995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300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得民心就必须为民办实事
柴庄村过去是有名的老大难村,不仅穷,而且派性严重,侵占宅基,打官司告状是常事。群众骂干部,农业税和乡统筹一顶几年不交。新班子上任不久,村长柴白白家栽植一年多的60棵苹果树全部被毁了。新的支部班子工作举步维艰。
不得民心,就难以打开工作局面,开展工作;要得民心,就必须为群众办实事。支书柴新海和村长柴白白、副书记柴树芳等一起商量,一定要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要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就必须解决水源问题。支部作出了决定:打井,向村民承包。
对水的渴望并没有鼓起村民们打井的劲头,村党支部向村民承包打井的决定只热在干部,没有一个村民相信久旱的柴庄还能打出有水的井来。这时,村里5名老党员找到支书家里。支部研究后,决定由村长牵头,组织开挖第一口井。
就这样,村长柴白白带领他们一锨一锨地挖,一镐一镐地刨。两个月过去了,奇迹出现了,井终于打成了,3英寸的管子连抽8个小时都抽不干。
第一口井成功后,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井都顺利打成了。这一年,群众种的300亩麦子都破天荒地浇上了水。
4口井的打成,打出了新班子的威信,柴庄村的党员和群众开始对干部刮目相看了。
站到带领群众致富的潮头
柴庄村的新班子成员,在村里是出类拔萃的;在商品大潮中,也是算闯过潮的人。支书柴新海曾在县办企业上过班;村长柴白白在石家庄包过工程,修路、装修都干过;副书记柴树芳既是木匠,又是医生。他经过几年的商海磨练,自己富了,而柴庄的百姓却仍然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他们感到责任太大了。井虽然打了,但下一步该做什么?
柴新海和党支部的其他成员想到了那6500亩荒坡。多么诱人的数字啊,人均就有10多亩坡地。如果把荒坡开发了,就是种上五谷杂粮,柴庄村的小康梦还会远吗?何况还可以栽枣树、苹果树呢?
带着诸多的问题,党支部一班人逐个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结果让干部们感动,全体党员和老干部都同意支部的意见。大伙说,6500亩荒坡岭是柴庄村的宝,坡上的酸枣只要合理利用,嫁接后都是生金的树。
支部一班人心里明白,思路虽然明确了,但具体操作起来还需要科学安排。为开阔眼界,村里组织了40人到赞皇县大河道村参观学习。村干部还到市林业局、县林业局请来专家,针对柴庄村的实际给予具体的指导。
向荒坡宣战的炮声打响了。
全村男女老少都参战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场面,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诉说着柴庄人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向贫穷挑战的壮举。
从1994年冬季开始到1995年冬季结束,沉睡了千百年的荒坡秃岭终于被柴庄人治理了。6500亩荒坡除500亩准备建成高标准苹果园外,其它6000亩荒坡全部修成了梯田,旱能蓄水,涝能排水,栽植枣树19万棵,已嫁接了3万棵。
1994年冬天开发的2000亩荒坡,去年大部分种了花生,群众已初尝治坡的果实。
过去一提起村干部,柴庄人就骂;现在,如果谁说干部不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镇上的干部告诉我们,柴庄村的群众最护干部。
过去打官司告状闹纠纷的事在柴庄绝迹了,计划生育、教育集资、农业税、两季征购等农村老大难工作在柴庄不再难了。1995年该村征收公粮和农业税,只是在广播喇叭上喊了喊,农户就排队去交粮交钱,不到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在全镇是第一个完成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