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阅读
  • 0回复

借助DNA断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8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新时代》杂志供本报专稿

  借助DNA断案
张田勘
今天,国际上一些重要案件的审判纷纷采用了血样鉴定的方法,即鉴定人体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这是生命科学发展到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的产物,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DNA是生命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它携带遗传密码信息,控制各种遗传特征。DNA分子由两条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的多核苷酸长链组成,其中包括脱氧核糖、磷酸和4个碱基对。任何两个人的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不相同的。这便是依据DNA的遗传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鉴定的科学根据。但是,DNA鉴定本身是一门新兴科学,目前在方法和技术上远未完善,以DNA鉴定断案可靠吗?
1991年,英国发生一起抢劫案,一名罪犯受伤,血迹留在车上。几天后警察捕获了嫌疑犯,但他矢口否认自己犯罪。检察官便要求鉴定其血样DNA和犯罪现场遗留血迹DNA(血液细胞中的DNA)。实际上,在实验室鉴定中目前只能做到对DNA的一部分做鉴定。当时对嫌疑犯血样DNA的鉴定是用DNA探针鉴定8个区段,先放大DNA,再用酶切割部分DNA,将DNA片段置于琼脂上形成几毫米的液体培养基,在上面便呈现或长或短的印迹。专家再用DNA探针附着在DNA片段上以确定琼脂上特殊片段的准确位置,实际上就是辨别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法医认定两个血样的DNA相匹配,可以认定是同一个人。然而,嫌疑犯的辩护律师认为证据不足,因为在8个区段中只有6个完全相同,另两个不完全匹配。法庭要求法医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法医又提出计算概率的方法,即计算现场遗留的DNA与嫌疑犯DNA图谱相似的概率。如果与嫌疑犯DNA图谱相似性较大,则可以认为嫌疑犯就是现场遗留血迹的人。计算的结果是,在现场遗留的DNA与嫌疑犯DNA相似性较大,偶然一致的概率为6500万比1。
然而,在听证会上,嫌疑犯的辩护律师再次提出理由否认DNA鉴定:第一,概率标准在英国没有法定标准,不能以概率来作为定罪的证据。第二,两个血样的DNA并非完全匹配;第三,DNA鉴定只鉴定DNA片断,难以证明两种DNA完全匹配。陪审团以证据不足,宣判嫌疑犯无罪。
对DNA鉴定断案是否准确的怀疑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DNA鉴定的概率判断;二是DNA鉴定的技术可靠性。
DNA鉴定的发展,依赖于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由美国科学家最先提出,从1990年开始启动,计划在15年内测定人类23对染色体DNA的全部核苷酸中30亿个碱基对的位置、序列和10万个功能基因的序列、位置和功能,这项宏伟的科学工程除了能在疾病防治和揭示生命本质方面大大造福人类外,还可以解决目前DNA鉴定犯罪的难题,设想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当人类所有23对染色体的基因图绘成后,就可根据每个人的DNA都不相同这一原理来全部鉴定DNA,把嫌疑者的DNA与现场遗留的DNA两相对照就可准确判定罪犯。不过,这一鉴定方式工作量太大,不太可能用作常规鉴定。
第二种方法就是选取DNA的区别性特征基因部位加以鉴定。根据已获得的研究结果,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基因具有多态性,可作为鉴别标志。这些区别性基因可能分布于某几条染色体上的某些区段,也可以分布于全部23对染色体上的某些区段,如果将人类所有染色体上的基因多态性了解清楚并绘制成图,而且算清鉴定多少个基因片段可保证最小的偶然一致概率,那么鉴定时只鉴定这几个或几十个基因片段,就既能减少工作量和成本,又能准确查出罪犯。这样,DNA鉴定就能够提供既行之有效又确凿无疑的证据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