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雨中游云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19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雨中游云麓
陈钧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每读着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便激起人游览岳麓山云麓峰的渴望。丙子仲春,应邀去长沙参加“中国历史演义与《朱元璋》学术研讨会”毕,在三湘名士宋、王两君陪同下,方得如愿以偿。
出发之时,天气欠佳。细雨霏霏,道路泥泞。放眼田间地头,但见含苞麦穗、金黄菜花,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王兄相告:长沙的雨已经下了快一个月了。尽管是春雨如油,但下得太多,就要伤害庄稼了呢!
岳麓山,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之西,襟湘江而带洞庭,群峰竞秀,林壑清幽。因其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故称“岳麓”。
我们不敢旁骛,直上云麓峰顶,来到云麓宫前。据道书《洞天福地名山宫观记》所载,云麓宫属道家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看来此峰高耸,怪石凌空,碧树千株,绿光隐隐,颇得山川灵气。宋兄指示:若是晴天,站在这里可以南观潇湘,北望洞庭。奈何今日烟雨迷蒙,不能得见。
云麓宫雄踞峰顶,据文献记载,始建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至明穆宗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便已建成了关帝殿、祖师殿和三清殿。殿宇依山临江,石柱铁瓦,绿荫掩映,亚赛蓬莱。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清仁宗嘉庆八年(1803),相继修葺。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再毁于兵火,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道士向教辉集资再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长沙,云麓宫惨遭破坏;抗战胜利后,道士邬云开等集资修复。“文化革命”中,宫观神像、石雕被破坏殆尽;1976年,有关部门将濒临倒塌的关帝殿,改建为长方形的二层楼阁,命名为“望江楼”。楼前砌有两级露台,台周石栏之上刻有众多的抗战阵亡将士英名,供人凭吊。80年代,按党的宗教政策,云麓宫交由长沙市道教协会管理。逐步修复之后,于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我们沿着望江楼前甬道拾级而上,便见正面大门上红底金字“云麓道宫”匾额。
步入大门,即是关帝殿。神龛之上,供奉蜀汉大将关羽之塑像;金盔金甲,赤面长须,威风凛凛,气宇轩昂。此公生前,官不过“前将军”,爵位是“汉寿亭侯”,死后却因其忠义二字,被逐步捧上帝君的宝座。清顺治帝福临,给关羽再加封号。自此,供奉关帝的庙宇,从京师遍布全国,成为皇帝、臣民和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显赫大神,让他在不同场合,起着不同的作用。这里的关帝殿,香火依然旺盛。
云麓宫的第二重为“祖师殿”。供奉的是道教大神玄武祖师,披发仗剑,威严肃穆;神前龟蛇二将,造形奇异。
穿过祖师殿,就是云麓宫的主要殿堂“三清殿”,道教的最崇高之神“三清”,安坐其中。所谓“三清”,是道教对其崇奉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等三位大神之总称。这三位大神,均头戴莲花道冠,身着道袍,慈眉善目,美髯垂胸。首席坐元始天尊,道教说他创造了天地万物,属创世大神;第二位是灵宝天尊,相传他是宇宙未形成的混沌之气所化生;第三位是道德天尊,就是被长期奉为道教祖师的“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三清”之中,前两位在民间没有什么影响,唯独“太上老君”因有《道德经》传世,故为人们所熟知,顶礼膜拜者自然不少。
步出云麓宫,便可见大门露台前那株唐代的银杏,柯如虬龙,生机盎然。相传树杈之中原夹有“明万历四年造”的铁钟一口,即“飞来钟”。钟之左下方,突兀一巨石,有丈余见方,好似天外飞来,取名“飞来石”。据说在此可拜望南岳衡山,故又名“拜岳石”。石宽可躺数人,上面刻有宋人诗一首:
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闲;
人多视尧寿,登此拜南山。
宫左是曲廊平台,内有《麓山树镫记碑》和《麓山巩峙》碑。宫右临岩建有轩廊茶室。宫后有步虚楼和停车坪。若是晴好天气,此处正可饱览古城长沙景色;今日望去,却是“多少楼台烟雨中”了。
怅望之中,猛然想起陈毅元帅1956年冬登临此处所留下的《岳麓山顶眺望》:
岳麓山头任我行,三湘眼底绝风神。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战争破坏旧陈迹,建设峥嵘定太平。
终到山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
写景抒怀,气势豪雄。唯颈联系从清人黄道让诗中引来,促使人不得不吟诵黄氏的《重登岳麓》原诗:
万壑风来雨乍晴,登高一览最忪惺。
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我发实从近年白,此山犹似旧时青。
读书老友今何在,古木秋声爱晚亭。
对比之下,无论是诗情意境,还是气势襟怀,均以陈帅诗为上乘。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