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呵护童心——专家学者座谈广告与儿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呵护童心
——专家学者座谈广告与儿童
本报记者祝华新
曾经有一位母亲给一本少儿杂志的“媒介与儿童”专栏写信,抱怨电视广告对孩子影响太大。她说:“今天这个营养液,明天那个果奶,后天又出个八宝粥。一走进商场,从吃到穿,孩子小小年纪对名牌商标一眼就能认出,张口就要买,满足不了就赖着不走。”这个专栏的主持人、中国社科院青年学者卜卫提起此事,感叹不已:我们无法因为不喜欢广告就取消它,因此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广告而又不被广告所迷惑,这个道理对孩子和家长都得讲一讲。
6月18日,北京一些专家、学者来到《中国青年》杂志的流行文化沙龙,座谈广告与儿童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婴幼儿适当地观看电视广告,能增强复述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培养美感。广告能提高孩子对商品的比较和辨别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训练:一是要告诉孩子根据需要而不是广告购买东西;二是教给孩子一些有关广告的常识,做广告的目的是推销商品,常常使用比喻、夸张等宣传手段,归根到底还是要相信科学。切不要以为不经过努力、光是喝了某种营养液就能得百分。谈到时下某些广告有意无意地鼓励孩子的物质占有欲和自私、不合作的倾向,如为了渲染某种方便面的美味就让儿童广告演员捂着饭碗不让小朋友看,专家们忧心忡忡,希望广告人和商家多一份人文关怀,莫让稚嫩的童心被急功近利的商业行为所污染。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副研究员提出:我国的广告业才恢复十多年,仍需一个大发展,但也需要施加必要的限制,不能损害人文环境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沙龙主持人、《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黄艾禾补充说:在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八面来风的时候,更要细心剔除某些粗俗的、唯利是图的东西,呵护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精神家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