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党建上水平经济增实力宜昌市十万党员带领农民奔小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0
第4版(要闻)
专栏:

  党建上水平经济增实力
宜昌市十万党员带领农民奔小康
本报武汉6月19日电记者杜若原报道:湖北省宜昌市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大力实施“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带头致富、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作为新时期农村党员和党组织的中心任务,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现实途径,有效地加速了全市农村奔小康进程。
“双带工程”自1993年开展以来,宜昌市3100多个农村党支部和10万农民党员通过“小康杯”竞赛、党员联户奔小康、强村与弱村结对子、乡镇干部扶贫帮困等形式将这一工程落到实处,形成了村村有发展路子、人人有奋斗目标、共同争上游的可喜局面。
为了确立党员在市场经济中的素质优势,宜昌市依托县、乡党校和村级党员活动室,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使4.6万多名农村党员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70%以上的农民党员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地处三峡坝区的宜昌县,1万多名农民党员掌握实用技术后,有7361人落实了“双带”任务,帮带群众7172户,其中3310户党员率先达到省委制订的小康标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双带工程”为农村党建和经济发展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建立了相应的“双带工程”服务和激励机制,与农村党建有关的组织、农委、科委、教委等部门深入村组,通过提供先进技术、定期开展培训等搞好“大合唱”;各乡镇在制订“双带”规划时,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并与干部晋升、党员奖励挂钩。
党建上水平,经济增实力。152个后进村支部全部发生变化,其中31个后进支部跃变为先进支部。1993年,全市经济收入过千万元的村只有24个,1995年达到230多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比1993年翻了一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