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徐秋元——让洋设备“服”中国“水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0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徐秋元——让洋设备“服”中国“水土”
新华社记者林晨本报记者刘伟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凭着敬业精神和钻研精神,摸透先进的进口钻机、钻头等设备的脾气,硬是让那些洋设备“服”了中国的“水土”,为国家增加效益高达150多万美元。他就是全国劳模、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钻机总工长徐秋元。
1985年8月,35岁的徐秋元从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矿调到中美合作开发的山西安太堡矿。当他看见那些工艺精良、威风八面的进口新式大型牙轮钻机时,只有一个想法:要是能坐进那价值160万美元的钻机的漂亮的操纵室里,这一辈子也算没有白当一回司钻。
以优异的学习培训成绩第一个完成了操作培训后,徐秋元揣着上岗证,将全矿第一台牙轮钻开进了工作面。可是没过多久,终于当上了牙轮钻司钻的自豪心情就被这些洋设备的“坏脾气”所破坏。这些钻机采用的是干式钻孔方式,孔外配有除尘装置。干式钻孔效率高,技术性能稳定,但那套娇气的除尘装置却无法适应中国的黄土高原,使用不久就失了灵。1990年5月,美方在中方的要求下,将矿上12台大小钻机全部改为湿式钻孔。可是,“按倒葫芦起了瓢”,粉尘得到了控制,但钻头使用寿命一下子缩短了60%,钻进效率也降低了25%。一个钻头就是3000多美元,企业一年就要多支出50万美元。徐秋元去向美方专家请教既能除尘又能降低钻头损耗的办法,结果碰了个软钉子:“到目前为止,这种新技术世界上还没有发明。”语气中透出一种不屑。
这使徐秋元受到很大震动。“中国工人不比任何人笨,洋人能造出这机器,咱就不信治不了它的坏毛病。”
没有人说得清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徐秋元吃了多少苦。一有时间,他就跑到钻机跟前仔细观察,一呆就是大半天;为了弄清钻机的工作原理,他叫女儿翻译了全部技术资料,又自己花钱买了一大堆技术书籍,利用业余时间从头学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秋元终于找到了“病根”。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徐秋元采取水路避开钻头走、钻杆喷水巧除尘的方法向洋设备开战了。三年寒暑,百余次试验,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之后,美国人长期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终于在徐秋元手中成了“俘虏”。
1993年7月8日,新的除尘装置上机了,隆隆机声响起来了,钻头在飞转中下沉,而工作现场微尘不起。成功啦!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徐秋元的眼睛湿润了。
经验收测定,钻进效率和钻头使用寿命分别提高了25%和150%。这两项指标意味着钻进效率恢复到了原来干式钻孔的水平,而除尘效果又与湿式钻孔相当,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之后,徐秋元又解决了气水分离器的关键难题,使中国式的钻机除尘装置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研究洋设备的同时,徐秋元自己的技术素质和水平也上了新的台阶。1993年他被公司评为全矿第一批工人技师。结合技术革新,他自学了无线电、流体力学、牙轮钻机原理、机械原理、锅炉学等。徐秋元说,搞四个现代化,工人也要智能化。没有知识和技术素质,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现代企业中,是谈不上当好国家主人翁的。
徐秋元周围的人都很佩服他的勤奋和钻研精神。大家说,徐师傅这个劳模是智能型的。
五年来,徐秋元先后提出和主持了十几项重大技术革新,其中采用“切割补焊法”修复废旧钻头的革新,为企业节省的费用已超过了24万美元;冬季钻机不使用防冻液而靠人工放水的合理化建议获准实施以来,三年没有冻坏一台泵,累计为企业节省支出75万美元。
张海燕是郑州火车站客运服务员,在整天人头攒动的候车厅内,她以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次次的扶老携幼,把温暖送给了南来北往的旅客。而那些怀着感激之情的旅客,却很难从她的口中打听到她的姓名。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20篇《张海燕——我叫“郑州站”》——编者(附图片)
徐秋元(左)在钻机工作现场。新华社记者董荣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