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把生命献给绿色——记杨忠烈和他的人工生态农业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0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把生命献给绿色
——记杨忠烈和他的人工生态农业工程
蒋健
初秋,步入杨忠烈的多维人工生态农业经济系统工程“王国”——长沙市岳麓山乡靳江村示范基地,我们见识了其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成果——水面无土载体栽培水稻、蔬菜获成功的场面。水池里,两排绿油油的晚稻整整齐齐地种在载体上;鱼塘中,中稻、蔬菜长势喜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乘竹筏下水,仔细察看中稻生长情况后,兴奋地说:“老杨,你的中稻结实率很高,亩产600公斤没问题!”
对于杨忠烈课题研究的重大战略意义,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项国荣研究员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湖南省未开发的水塘、水库、湖泊、港湾水域面积有2500万亩,如果能利用1/10种水稻,以亩产1000公斤算,可生产粮食25亿公斤,这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产量的1/10。
水面无土载体栽培作物技术还只不过是杨忠烈多维人工生态农业经济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993年起,杨忠烈以农业经济系统为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研究组合新的农业生产体系。三年多来,他先后在省农科院和靳江村进行了模拟实验和扩大研究实验,成功地建立起鱼塘、农田、庭院和园艺四个人工生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是鱼塘多维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在这个系统中采取鱼塘周边地带植桑、栽瓜、种草,水面利用载体种植蔬菜、花卉、稻谷、油菜;载体下部养殖珍珠;水中合理搭配鱼种,饲养鱼类,实现了物质、能量的最佳转换循环,取得了显著的综合经济效益。
杨忠烈今天的成就源于他不断创新的秉性和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杨忠烈出身贫寒,7岁丧父,11岁丧母,与一个孤寡老太太相依为命。解放后是党把他由一个孤儿培养成一名技术工人。从此,他把埋头苦干、争作贡献当作报答党恩的人生选择。在工厂,他围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产条件、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如痴如醉地投入到技术改造和发明创造之中。在南昌工作期间,他曾连续三年获得南昌市特等劳模,他因有大小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360余项而被评为江西省技术革新能手,并被评为全国劳模。60年代他调回湖南工作,又主持并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台蒸发式制冷设备,并组织协作研究硅烷法生产设备生产出多晶硅,在全国引起轰动。
1992年,老杨从工作岗位退了下来,退休之后的老杨又突发奇想,我能不能在农业领域老有所为呢?受广州地理研究所一位专家“桑基”鱼塘综合报告的启发,杨忠烈把目标选定在搞多维人工生态农业工程上。
1993年2月,杨忠烈在省里领导的直接关怀下,首先在省农科院开始了实验。没有材料,他就自己掏钱买;没有设备,他便自己造。1995年,老杨的扩大示范基地移至靳江村农民廖建芝家。基地离市区十多公里路,而且交通不便,他常常徒步一个多小时到市里搭乘公共汽车。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老杨搞科研的干劲,常常在基地一干就是一天,有时就干脆住在农户家里。
搞实验,杨忠烈很大方,在实验前期,为了购置材料,研制设备,请民工,他花掉了自己3万多元积蓄;然而对自己,他却特别小气。课题在省科委立项后,省里拨出专项经费,而老杨总是精打细算。去年省经济地理研究所聘他为客座研究员,每月要给他一定报酬,他一再谢绝不要,实在推辞不过就用这笔钱为课题组买了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照相机,用来做实验设备。
杨忠烈的后半生已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钟爱的绿色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