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白求恩”回来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4版(要闻)
专栏:特写

  “白求恩”回来了
赵苏
6月的一天,一辆面包车驶进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乡亲们奔走相告:“‘白求恩’回来了!”
被乡亲们称为“白求恩”的人,是北京军区离退休医务工作者协会首批赴革命老区医疗队的老专家、老医师们。他们风尘仆仆地来到白求恩以身殉职的黄石口村,是为了用实际行动弘扬白求恩精神。
这支由离退休医务工作者自愿组织起来的医疗队,平均年龄65岁,年长者已经74岁。他们中多数人曾经在太行老区工作、战斗过。年逾古稀的贾钧主任医师就是校址在黄石口附近的白求恩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眼科专家。50年后又回到这个地方,又喝到了甘甜的唐河水,贾老心情无比激动,深情地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太行人民的养育之恩,应当像白求恩那样满腔热忱地为人民服务。”
老医务工作者们不顾旅途劳顿,下了车就动手打扫房间、安装器械,很快开设起内、外、妇、儿、眼、X线六个临时专科门诊。消息传开,附近村庄乃至县城的一些人纷纷赶来就诊。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上病,几位老医师一看就是一天,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66岁的主任医师郑志英,在看门诊的同时,还提着药箱上门为7名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医疗队进村时,正赶上白求恩的老房东邸俊星血压突然升高,有导致中风的危险。经郑志英及时治疗,老人转危为安。负责胸透的谷俊兴医师,在缺少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平均每天做胸透120多人。
在短短3天时间里,医疗队为当地白求恩小学的340名师生和30多名老八路、老党员、老伤残军人、烈军属做了认真细致的体检,为260多名村民看了病。
医疗队临走时,把价值近万元的医疗器械、药品和850多册图书、教具,分别捐赠给乡卫生院和白求恩小学,并商定了为卫生院代培技术人才,长期开展医疗扶贫的措施。
离村那天,乡亲们早早就自发地来到村口,为医疗队送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