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浙东“唐诗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4版(要闻)
专栏:访读者想知的地方

  浙东“唐诗之路”
本报记者赵相如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中,唐诗被公认是个高峰;而浙东山水留下了唐代有名有姓的342位诗人的足迹,可以说与唐代诗人结下了难解之缘。
唐代的浙东,河网密布,因而这些诗人往往要走水路,即从古运河到钱塘,再行山阴道,然后渡剡溪、上天姥山、登沃洲、爬天台山、进大佛寺,一路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这一片灵山秀水、仙姿丽质的土地,成为诗人所向往的仙境,每每诗兴勃发,寄情言志。大诗人李白与杜甫对浙东山水情深意笃。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自爱名山入剡中”。他四进浙江,三到剡溪,两上天台山;即使身在他乡,凡遇有佳山丽水,也要与剡中风光相比拟。流传千古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即可证明他对浙东的爱。杜甫20岁来到这里,盘桓达4年之久,到了晚年,在他的类似自传体长诗《壮游》中还未忘怀年轻时游历越中胜境。他写道:“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白居易13岁到17岁避乱在越州,他的处女作就成于浙东。其他300多位诗人,或单骑仗剑之壮游,或任职贬黜之宦游,或淡泊红尘寄身山水之隐游,或“时危身适越”的避乱游,都为这一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诗作。
这条唐诗之路,要按今天的线路画个轮廓,那就是从杭州出发经南而东,经过11个市县,沿途著名的富有历史渊源的人文景观与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多得数不胜数、目不暇接。
记者断断续续,历时两年在这条路上追踪唐代诗人的足迹,寻觅浙东山水孕育着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历经千余年的沧桑巨变,浙东的山、浙东的水、浙东的人,依然是那么可恋、可亲与可敬。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一生对浙东山水留下26首诗词。这首名为《秋下荆门》的诗所说的浙东名山,不要说远远没有五岳出名,有的甚至就是无名之山。李白爱这些山自有其爱的缘由:瞧,一入剡中,只见丘峦层叠,山不高而曲线毕现,有的溪水两岸石山,状似珍禽异兽。若是下雨前后,山间白雾缥缈,若隐若现。山上有松、柏、竹,山坡种有茶叶、桑树和松树,远远望去,一片秀色。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必出名茶。记者在新昌县泡了一杯茶,只见茶叶嫩青翠绿,山泉水玉洁冰清,茶汤清澈明亮,丝丝清香沁人心肺。原来这儿的茶叶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真正的高山云雾茶,因而格外受人青睐。去年产量达4700多吨,销售收入达1亿元之巨。记者在新昌县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新昌产的“大佛龙井”茶的拍卖会,500克“明前”茶叶,由起拍价500元,一直抬到5000元才成交。出5000元的是杭州一家茶叶公司的总经理。他直言不讳地说:这么高的价格显然是与商品的价值背离了,但是新昌茶叶的优质是无法不引起以生产西湖龙井而驰名于世的杭州人的注意的,让他们感到再不急起直追,就危险了。
写过著名的《黄鹤楼》七律的诗人崔颢有一首《舟行入剡》的五言律,其中有“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好山出好泉,众泉入溪,水清见底,曲折逶迤,加上山水相连,飞流直下,形成云水飞动的瀑布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触景生情,怎能不让诗人激情喷薄?如果人们以为,如今唐诗之路上的一些县市,只是有着一片奇美的旅游风景资源,那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山阴道上的绍兴县,在保持“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文化之乡”特色的同时,也成了百业兴旺之地。绍兴人用聪明才智创造了年财政收入6亿多元的好成绩,跃进全国百强县前10名内。嵊州市不仅是越剧的发源地,而且还是目前我国的“领带王国”,有领带生产企业1020家,生产出的领带占全国总产销量的80%以上。新昌县不光有好茶,还出好丝茧,出好药材,成了新兴药都,年财政收入达到1.42亿元,农民的收入远远超过小康水平。
这些县市仿佛是唐诗之路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这里的人民,在富裕大道上为充实、发展自己而奋斗的业绩,更值得当今的诗人们去赞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