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为国旗卫士壮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心香一瓣

  为国旗卫士壮行
本报记者傅昌波
编者按:6月4日,惊悉原天安门国旗班战士陶维革病情恶化,生命垂危,我们的心情都很沉重。
陶维革1994年底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他与本报记者傅昌波的书信往来《请代我向国旗敬个礼》、《国旗,镌刻在我们心中》去年3月24日在本版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那默默奉献的敬业精神,他那身在病床心系国旗的赤子真情,展现了一个普通战士的崇高爱国情怀,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也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些编辑、记者。在我们心中,他不仅是一位读者,还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可敬的楷模。
根据报社领导的指示,记者傅昌波于6月5日上午赶赴武汉,代表那些和我们一样关心陶维革健康的读者朋友们去看望陶维革。令人痛惜的是,探望竟成诀别,祝福之辞却化作点点悲泪。
今天我们刊登这篇特别报道,既是向读者介绍陶维革病逝前后的一些情况,也是为了表达我们对这位国旗卫士的怀念之情。
6月5日下午1时,我终于赶到了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病房。陶维革静静地躺在雪白的病床上。我握住他的手,轻声呼唤:“维革,我来看你了。”他的手心还是温热的,但我知道,他已听不到任何声音,因为颅内出血已导致他的大脑死亡,仅靠仪器维持呼吸和心跳。下午2时20分,陶维革那颗对国旗充满深情的心,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他的哥哥陶维号从他上衣左口袋里掏出一枚国旗徽章(他曾说过,“这里离心最近”),放到他的右手中,因为他的这只手曾无数次紧握过扛在肩上的五星红旗。
我抑制着悲痛,抱起他那不满两岁的孩子,陪着他的妻子夏荣军走出病房。我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夏荣军哽咽着说:“叫陶凌霄,是维革起的,寓意是五星红旗永远凌空飘扬,直入云霄。他希望儿子长大后也能成为升旗手。”
第二天清晨,我买了10朵鲜花,放到陶维革的灵柩前,5朵红的代表他所热爱的国旗颜色,5朵黄的代表国旗上的5颗星,以此寄托本报“读者之友”版及记者本人的哀思。在送别陶维革之后,他的亲属和医护人员,还有一些前来告别的军人、学生,向我讲述了陶维革在最后的日子里做的一件件事情。
去年国庆节,陶维革到北京了却了“向国旗敬个礼”的夙愿后,深知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在赴家乡黄冈的路上,他对陪伴的亲属说:“社会各界这样救助我,我很过意不去。我没啥专长,但我升过、护过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国旗。”
去年10月份病情有所稳定之后,他便开始到学校、企业和部队,为近4万名各界群众讲解国旗知识,做热爱祖国、守岗尽责的报告。今年元旦,他拖着重病的身体赶到浙江杭州,参加杭州团市委组织的新年升旗仪式。在这个仪式上,1000多名杭州青年向全国青年发出了“做一个爱国敬业的青年”的倡议书。
他还通过邮寄“国旗讲稿”等方式宣传国旗知识。浙江大学、北大附中、湖南筱县一中、天津法政桥二小等单位都收到过他的“国旗讲稿”。在医院,经常有湖北省的中小学生前去探望。几乎每次,他都坐在病床上给他们讲国旗知识,向他们赠送国旗徽章。
医生们告诉我,陶维革的血小板和血色素一直很低,不到正常人的1/3。在这种情况下,稍微剧烈一点儿的运动就可能导致死亡。4月6日,他以病弱之躯,在医院参与抢救一名因病重想跳楼自杀的病友。医生说,他后来的颅内出血,与这次救人行动有一定的关系。
4月9日,陶维革冒雨来到武汉江汉区北湖小学,这是他最后一次离开病床宣讲国旗知识。小小的阶梯教室容纳不下众多的听众,1000多名没进教室的师生就站在走廊里听。当面容憔悴的陶维革离开北湖小学时,1800多名师生不约而同地为他唱起了《祝你平安》这首歌。风雨中,陶维革手握鲜花,热泪滚滚,在学校门口站了很久。
年仅29岁的陶维革带着对国旗的深深眷恋走了,但他对五星红旗、对祖国的一片真情将永驻人间!(附图片)
1996年3月,陶维革在病床前为湖北武汉市“十佳”少年讲解国旗的由来。
湖北武汉晚报杨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