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阅读
  • 0回复

伟大的创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光辉实践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1版(要闻)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1921-1996理论篇

  伟大的创造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光辉实践记事
本报记者张虎生郑宏范崔士鑫
  编者的话
到今年7月1日,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75年的光辉历程。
为纪念这个光辉的节日,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一组系列报道,着力宣传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重视党的自身建设,致力于抓好党的建设的历史功绩;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各条战线呈现的勃勃生机;宣传党的十四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中青年干部培养选拔等方面取得的新成绩和新经验。
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能让读者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对党所领导的事业更加充满信心,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朝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昂首阔步,跨入21世纪。
这组报道的篇目是,理论篇:《伟大的创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光辉实践记事》;实践篇:《历史的使命——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精会神抓党建记事》;组织篇:《“细胞”的活力——全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记事》;党风篇:《时代的考验——改革开放时期党风廉政建设记事》;干部篇:《事业的希望——全国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记事》。
17年前,刚刚从十年浩劫后复苏的中国,迎来了一股浩荡春风。
17年来,从北国大地到南海宝岛,从西部边陲到东海之滨,强劲的春风拂遍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更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春风,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实践,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此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
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18位社员,冒着被批判甚至坐牢的风险,秘密通过了一个“包产到户”的“章程”。这个后来被称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不仅在一年之间使小岗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在全国一经推广,即魔力般地开发出数亿农民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12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小岗的出现,预示着一场崭新实践的发端,一个全新理论的兴起。
这一年的5月,一场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这年年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内涵丰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而开篇的。这绝非巧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灵魂。
正是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面旗帜,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也正因如此,“大包干”不再被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它最终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不再被指责为“冲击国家计划”,如今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模式”不再被扣上“私有化”的帽子,时至今日,多种经济成分在竞争中都得到了发展;泉州搞全市国有企业整体“嫁接”改造,不再被认为是“卖资产、卖主权”,而今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了经济发展……由于坚持用事实说话,是非得到了澄清,认识得到了统一。
正是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面旗帜,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结论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最终得到明确;“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国策……由于坚持从国情出发,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景愈来愈明晰。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往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挫折,归根到底,是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早在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1992年他本人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完善和发展公有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的行动,使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农村,是中国改革最早的突破点。17年的改革实践表明,变化最大的是农村,得到实惠最多的是农民。17年中,中国农民把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从3000亿公斤提高到4400亿公斤;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314公斤增加到近400公斤;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33元上升到1200元。在江苏省的华西村,1993年3月3日,全村农民一次集体购买了250辆红色“捷达”轿车。这个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摆脱穷困的小村落,199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到了15.78亿元,税利1.54亿元,家家住新楼,户户家产百万元。这在旧的经济体制下,简直连想也不敢想!
深圳,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个侧面,更代表着富有特色的“特区理论”的重大成就。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贫穷落后的边远小镇。1979年,邓小平同志确定,把它作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建立深圳经济特区。而今,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勃然崛起。如今,深圳优越的生活条件,竟吸引了部分深圳河对面的人往深圳回流。国外媒体惊异于深圳的突变,称她是“一夜城”——一夜之间就耀眼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与此同时,曾经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作为我国经济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积极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宝贵探索,一个学邯钢、抓管理、增效益的活动正在全国兴起。可以预见,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历过深化改革的阵痛之后,在跨世纪长征中再造辉煌,指日可待。
华西村、深圳、邯钢,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缩影。放眼中华大地,河南的刘庄、北京的窦店、河北的半壁店、浙江的邱二村、广东的扬箕村……遍布各地的亿元村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珠海、汕头、厦门、上海浦东、海南洋浦……迅速开放和崛起的一座座工业城镇星罗棋布,它们无一不是沐浴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春风脱颖而出的。任何人在事实面前都不得不承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业已并将继续使中国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首要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现阶段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要坚持改革开放,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7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1979年,新时期刚刚开始,邓小平同志不仅明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政治保证问题,同时,也勾画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一“特色”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充满辩证思维的一系列“两手抓”的理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实践中,业已成为党的重要战略方针。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孔繁森、张鸣岐、李润五、韩素云、徐洪刚、赵雪芳、白雪洁、严力宾、包起帆、崔大庆、李国安、徐虎、吴天祥、陈金水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先进人物,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学习济南交警、石家庄出租汽车行业“文明天使”、烟台服务行业“承诺制”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特别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先进典型江苏省的张家港市,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的成果,创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张家港精神”。它不仅由过去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一跃而跻身于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而且在这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日益奏响,党风和廉政建设成效显著,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使世人具体而实在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雏形,看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功实践。
(四)
明年的7月1日,被殖民主义者占领长达10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香港的回归,是当代中国和平统一工程的成功典范,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也正是在圆满解决前人“未竟之业、未圆之梦”的“历史遗留问题”的伟大实践中,被海内外誉为“天才的创造”的“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横空出世,并有机地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首先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针对撒切尔夫人的态度,邓小平明确地阐述了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三个基本立场。其中,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邓小平指出:“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留。”
邓小平的这个讲话,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立场,又提出了1997年后如何保持香港繁荣的创造性构想。撒切尔夫人后来回忆:“我与邓小平会面,而他果然不负务实之名,香港问题终于在他手中打开症结。”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两国经过外交谈判,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对此,海内外舆论好评如潮。就连谈判对手——撒切尔夫人也再次“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有天才的创造”。她评价说:“‘一国两制’的构想,即在一个国家中保留两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是没有先例的。它为香港的特殊历史环境提供了富有想象力的答案。这一构想树立了一个榜样,说明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解决以及应该如何解决。”
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香港、澳门问题将得到圆满解决,台湾问题如何才能和平解决,也出现了明晰的轮廓。
“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的产生,仍然是源于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样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外交战略理论的指针。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的长远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样,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
正是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在1989年以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之中,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挫折的形势之下,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稳步向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总目标稳健迈进。
纵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从诞生到今天的历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实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探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伟大,不仅是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今日中国的实践,更重要的是这一科学理论,无处不闪耀着一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它把一个观念深深地植入了中国人民的心中,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改革开放为显著特点的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产物,是植根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光辉理论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