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阅读
  • 0回复

南昌大学并校三年追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南昌大学并校三年追踪
本报记者余清楚
1993年以来,我国高校出现了一股清新的联合办学之风。而站立在这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潮头、开全国高校合并先河的是位于英雄城南昌东隅的南昌大学。
1993年5月4日,江西原两所省属重点大学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重新组建南昌大学。3年过去南昌大学办校情形如何呢?
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周绍森欣喜地说,1995年1月15日,南昌大学已通过“211工程”预审,成为全国第一所通过“211工程”预审的地方院校。3年的实践证明,南昌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增效益,以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走“文理工渗透,学研产结合”的改革之路,通过两校合并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办学方向明确,效益显著,为全国高校改革提供了经验。
高教要改革合并创新路
发展经济,人才之忧迫在眉睫。而江西显然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是虽然基础教育较好,高考升学率在80年代中期达到16∶1,但大量优秀人才回不了“娘家”,每年被省外高分录取的上万名学子毕业后只有不到1/4返回江西。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江西长期没有一所高水平的重点大学。客观地说,不是学生不想留下来,而是缺少重点大学,留不住人才。
于是,再三论证之后,江西省决定将原江西大学与原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省领导的思路很明确,江西家底子较为薄弱,要想使高教上一个台阶,与其“蜻蜓点水”、“撒胡椒面”,小打小闹,不如集中财力、物力,搞一个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的“集团军”,进入“211工程”。
江西省领导“三顾茅庐”,聘请到了中科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潘际銮教授为南昌大学校长。有关专家称:“南昌大学合并成功的秘诀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吴官正任省长时,为了支持南昌大学合并,短时间内12次到南昌大学了解情况和现场办公。二是有一个团结协调、勇于改革的好班子。”省政府3年内就投入了1个亿。1993年夏天,省长舒圣佑说:“过去两所学校,都是省重点,手掌手背都是肉,平均摊派,办不成什么事。现在重点扶持南昌大学,投入集中,钱用在刀刃上,何乐而不为。‘九五’期间,我们还将投入1.5个亿。搞好了南昌大学合并工作,推动了整个江西教育事业的发展。”
资源重组合合并显威力
新组建的南大领导班子深深懂得,两校合并,绝非易事,这是一个艰苦的磨合过程。合并顺利,优势互补,则威力无穷。要使1+1>2,就必须扬长补短,互为促进。
南昌大学党委决定加速两校的溶化、磨合进程。学校仅用2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近90个处系一级单位的合并和297名处级干部调整的繁重任务。按照“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扩大短线、压缩长线”等原则,结合江西经济发展需要,南昌大学将原两校的76个专业优化组合为29个系,进而成9个学科群。在学科群的基础上,连同相关的研究所(室)和科研开发产业建立相应的9个新型学院,辅之以行政职能,使其成为“学研产”相结合的办学实体。
学科结构全面优化后的南昌大学,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均大大提高。
面向主战场合并增效益
南昌大学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办学思想,为江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江西培养一流的建设人才。潘际銮校长说得好:“江西举全省之力办南昌大学,南昌大学就要举全校之力为江西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
随着学科群的组建和学院的成立,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综合实力大大增强,“集团军”优势显露出来了。并校3年来,南大科研人员为江西承担科研项目投资经费百万元以上的项目近30项。合并前,原两校科研经费还不到100万元,到1995年累计为2000余万元;课题项目涉及投资经费超过亿元;校办企业产值突破亿元。
面向江西主战场,南昌大学科研人员大显身手,硕果累累。学校针对江西京九沿线的产业布局、江西山江湖综合治理、江西信息网络建设等大型项目组织力量,参与竞争,争取课题。信息科学工程学院大力拓展计算机信息产业,完成了“江西银行系统金融证券全省联网系统”,“江西邮政联网系统”等大型项目。南昌大学在机械、食品、信息等学科的优势已为江西在这些方面形成支柱产业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合并出优势,合并出效益,合并出质量。南昌大学合并证明了高校联合办学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