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东方的曙光——记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走向产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863”计划十年巡礼

  东方的曙光
——记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走向产业化
温红彦李文银
“曙光”,这个名字在我国计算机领域尽人皆知。人们说,“曙光”是“863”计划的骄子,是高科技产业的斗士。
的确,“曙光1号”和“曙光1000”并行处理计算机,是国家“863”计划实施1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的研制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更重要的是,它昭示着中国人在高科技领域完全有能力迎头赶上世界水平。
大规模并行计算机是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制高点,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我国“863”计划的决策者们于1989年即开始考虑筹建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1990年3月,国家科委选聘了在计算机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归国学者李国杰博士出任中心主任,一支朝气蓬勃的科研攻关国家队组建起来。他们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研制成功“曙光1号”全对称多处理机,为国家智能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5月,“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的研制宣告成功,其运算速度的峰值达到每秒25亿次,可以求解含1.5万个未知数的方程组。而同等规模的国外机器只能求解含6000个未知数的方程组。“曙光”自此登上了我国自行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顶峰。
5月的鲜花簇拥着这刚刚诞生的“863”的骄子,国人沉浸在步入世界高科技先进行列的喜悦中。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国杰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在鲜花和荣誉中陶醉。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他们马未停蹄,又奔往实现产业化的第二战场。
1995年6月,以发展民族计算机产业为己任的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给予极大的鼓励:“要实现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必须建立一支野战军在市场拚杀,像当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一样。”身负重望的李国杰院士“走出院墙”,出任曙光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曙光公司以“863”计划的主要科研基地——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为技术依托,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高水平的研制成果赢得了广泛的信赖和合作。至今年6月底,在只有一年的运作时间内,曙光信息产业的营业额和净利润就有了可观的突破。公司承接了许多国家“金”字号工程项目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工程。诸如邮电部机关网络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络结构化布线、国家科委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国内重大网络与系统集成工程等等。有关市场专家认为,曙光公司现已成为中国颇负盛名的大型网络与系统集成商。
在“曙光1号”和“曙光1000”并行机高技术的基础上,曙光公司最近又在国内首家研制开发出曙光天演DowerPC工作站与服务器系列。它的性能价格比与目前国外流行的工作站、服务器相比,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它不仅能广泛应用于电子、建筑、汽车、航空、机械、船舶等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而且适用于国际互联网络和计算工程等领域。“曙光1000”和曙光天演工作站与服务器等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升级与推广,已被国家科委列为“九五”计划重中之重项目和重大攻关项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