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洪水走廊”变样了——河南淮滨县发展县域经济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0
第2版(经济)
专栏:

  “洪水走廊”变样了
——河南淮滨县发展县域经济记事
本报记者李杰
河南省淮滨县地处淮河中上游,号称“洪水走廊”。解放47年来,有37年发生洪涝灾。到199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9元,是国家级贫困县。
如今,“洪水走廊”变样了!短短5年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由3.7亿元、1633万元增长到13.22亿元、75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229元增长到1046元。从一年吃国家统销粮3429万公斤到一年为国家贡献商品粮2210万公斤。贫困人口也由47万锐减到7.2万。
淮滨是如何快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呢?县委书记董金友说:“观念一变天地宽,选准路子金不换”。
从对抗型到顺应型
地处豫皖交界、淮河中上游的淮滨县,境内四水相围,低洼易涝,行洪区、滞洪区面积达85%。过去种了淹、淹了种,对抗性生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能不能变对抗性生产为顺应性生产?淮滨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避开水患,顺应自然,大幅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植冲不走的。在行洪区遍植水杉、意大利杨、湖桑等,既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已开发“四荒”18万亩,全县活木蓄积量达44万立方米。昔日的荒滩、荒坡都变成了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种不怕淹的。狠抓“旱改水”工程,使水稻面积由过去20万亩扩大到40万亩,每年增产稻谷6000多万公斤,扩大红麻等喜水作物种植,红麻面积达10万亩,成为全国优质麻生产基地县。大力发展逆季农业,尽可能缩短作物生长周期,力求在常规汛期来临之前收打完毕。
养水上漂的。大力发展樱桃谷鸭、白鹅、绿头野鸭等水禽养殖。积极发展网箱养鱼、河蚌育珠、甲鱼、绒蟹养殖等。全县年出栏樱桃谷鸭500万只,仅此一项全县人均增收20多元。
围绕市场需求发展
“种地为吃穿,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为换盐”。这是从前对淮滨农业的形象概括。
县委认为,不打破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就不可能促进农业发展;不改变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生产现状,农业的效益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为此,他们确定一年重点开发一两个产业,达到“开发一项产业,带活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百姓”。
涂营乡刘营村人均6分地,生产上是“小而全”,过去是淮河岸畔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近年这个村主攻蔬菜生产,塑料大棚面积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71%,年产反季蔬菜3000多吨,产值600多万元。昔日的土草房如今95%变成了砖瓦房,全村32个光棍汉也先后娶上了新媳妇。
目前淮滨县已形成猪、牛、鸭、桑、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猪、牛饲养量达60多万头、鸭500万只,桑棉面积分别达1.2万亩、10万亩,1995年5项产业产值3.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
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县长李明中对记者说,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乡村应是工厂的第一车间,工厂是农业的有效延续。优势互补,才能加快发展。
围绕农业办工业。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先后新建、扩建或技术改造了卷烟、酿酒、方便面、麻油、麻纺、茧丝绸等16家“农”字号工业企业。淮滨卷烟厂原是手工作坊式的小企业,近年迅速发展成为产值超亿元、税利3682万元的现代化企业。厂长杨丰明说,淮烟能立于不败之地,是淮滨农民兄弟2万亩烟叶使我们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办好工业促农业。“农”字号工业快速发展壮大,一方面为丰富的农副产品就地转换、增值找到了出路,有效解决了过去时常出现的“卖难”问题;另一方面,它又以雄厚的资金、技术弥补农业投入不足,抗拒市场风浪,带动并加快农业产业开发。三和(集团)公司把工厂化孵化的樱桃谷鸭苗批量赊给农户,并免费为其提供配方饲料、疾病防疫等,1995年带动1100多养殖户脱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