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最忆是延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12版(副刊)
专栏:

  最忆是延安
杨闻宇张祖煦
倘是要以深沉的、透视性的眼光检点往事,回味过去,我们这个党、军队和国家会从自己漫长的经历中深情地、郑重地集中于一点:延安。
黄河是烙印于中国版图上的一条腾飞的巨龙,华夏民族自诩为龙的传人。陕西黄土高原及塞上名城延安,位置正处于龙的腹心部位。60年前,工农红军进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用血与火所划出的路线,逶迤曲折,踏雪穿雾,仿佛是一条比黄河盘旋得更其艰难的龙的迹线。1935年秋天,长征的队伍抵达陕北,宛如蛟龙归入了天造地设的圣地。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落脚,领导中国革命达13年之久。
这13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非常时期,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最艰难的岁月。这期间,共产党人披荆斩棘,改天换地,为自己、也为中华民族开创、铸造了璀璨辉煌的一段历史,使延安岁月成为中国革命进入如日中天的鼎盛时代。
一个时代是否优秀,是否蕴有重开新纪元的活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考证这个民族在此期间是否产生了推动历史、主宰沉浮的伟大人物。而延安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一系列优秀人物共同趋向成熟的黄金岁月,这时的延安窑洞里点燃的是东方的圣火,这圣火促使马列主义在这块厚实的土地上日臻完善,被运用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也迅速地净化了、剥落了共产党人从历史道路上沾带过来的尘埃与泥泞,为之照亮了风光无限的前景。
13年里,延安像大风大浪里的灯塔一样放射出强烈的光芒,这光芒也具备着非凡的感召性与吸引力。那时节,这一方黄土地是一代年轻人最向往的圣土,仿佛是朝霞酝酿日出的所在,是春潮浩荡、红旗招展的“新桃源”,众多的优秀儿女聚集于延河之滨、宝塔山下,一个新政权的雏形便在这儿怀胎,终于分娩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3年里,延安是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构筑的最坚固、最结实的阵地。13个春秋囊括了八年抗日战争,凶恶的、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蹂躏了大半个中国,可就是撼不动延安,而最终被中国人民所挫败。红军刚刚落脚陕北,蒋介石急欲歼灭之,后果是打出了一个“西安事变”;蒋介石企图困死、饿死延安,一贯贫穷的土地反而破天荒地成为丰衣足食、鲜花盛开的沃土;日本投降,蒋介石对延安重兵围攻,孤注一掷,结果呢?迅速输掉了偌大个蒋家王朝。这13年,陕北、延安的生命力强韧得无与伦比,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这里出色地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战争史上创造了中外罕见的一系列奇观。
二万五千里长征,也可以说是千山万水间上下绵延的青藤长蔓,及至陕北、延安,才结出一拳青油油的小瓜,这青瓜的初期翠翠茸茸,染霞带露,寒来暑往13度,它日益硕大、茁壮,渐趋成熟。时至20世纪中期召开“七大”之时,它金色闪亮,香气弥漫,人类精神文明的长河仿佛在延安掀起了举世瞩目的一座高峰。
延安,世所公认是一方圣地。圣地的内涵博大丰富,包罗万象。时至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日本、苏联为代表的许多先进国家,关于“延安学”的研究处于跃进时期,研究机构从二战爆发时的5所骤增为200所,研究人员达5000名之众,先后出版近百种各国文字的学术专著。
延安时代,作为一道神圣的历史风景,距我们并不遥远。
东方巨龙孕育于20世纪中期的“延安精神”,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陕北、延安生活战斗了13年所遗留下来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有足够的能量运载古老、沉重的中华民族摆脱一切的惰性与历史的羁绊,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