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感激,并非多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1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识见录

  感激,并非多余
吴为
一次,朋友为我弄到一本我渴慕已久的书。欣喜之余,我连声说:“谢谢,谢谢……”
朋友忽然皱起了眉头说:“你的感激怎么让我这样难受!”
见我愕然,朋友解释道:“看到你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感激倒是一种累赘。”
朋友的肺腑之言,使我颇有感慨。
“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这句古训所蕴含的道德境界令人悠然神往。但在前面所说的这件小事中,朋友在帮助我时,绝不愿我报答,哪怕仅仅是感激,这又是确凿无疑的。那我们是听从古训呢,还是听取施与者的心声呢?
后来,我很幸运地在北大心理学教授朱滢老师的课上听到了这样一个外国小故事:
一群男孩在一位老人的住所旁边打闹,叫声震天。老人实在受不了,于是把孩子们叫过来说:“你们在我屋前玩时,谁大声叫喊,我就给谁25美分。”孩子们都照他的话做了,老人如数付钱。第二天孩子们又来叫喊,老人只给他们每人20美分。第三天,孩子们每人只得到15美分。并且老人对他们说,第四天他只给每人5美分。男孩子们听了很不高兴,便告诉老人,他们再也不来了,因为吵闹一天才给每人5美分,太不合算了。
“这位老人很巧妙地运用了过正原则。”朱教授说,“当人们做一项他们喜欢的活动并因这项活动而得到外在的鼓励时,过正的情形就会出现。过正一旦生成,经常发生的情形则是,一个人的内在动机或兴趣在那项活动中减少了。如果这些人后来再做这项活动而外在鼓励减少,他们就不大愿意做它了。”
在这个小故事中,孩子们本来为自己高兴而打闹,受自己的内在动机所驱使,后来被老人的几个美分所控制,自然逐渐失去了打闹的兴趣。
听了这个小故事,联系前面那件小事,我在想,作为外在的鼓励,几个美分控制了孩子们的打闹,那么,感激或报答也可能制约助人者的助人行为。此刻我似乎明白了,面对感激,朋友为何感到不快,他是在担心。
可是,真正能把握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人,是不会被外在的鼓励所控制而改变内在动机的,变与不变的关键是内因而非外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既然能发自内心地帮助别人,那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别人发自内心的感激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