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寸草难报三春晖——唐山地震孤儿追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特写

24岁的王安去年告别唐山福利院走上工作岗位,他是最后一个被安排就业的地震孤儿。整整20年过去了,许多唐山人已不愿再提那场灾难。但在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孩子们忆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无不充满对党和人民的无限感激。他们说——
  寸草难报三春晖
——唐山地震孤儿追踪
本报记者赖仁琼
2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使4204个孩子一夜之间成为孤儿,他们中一部分被父母原单位抚养、安置,一部分被亲属或好心人收养,还有一部分被送往石家庄、邢台的育红学校。
“真想再去看看育红学校和董爷爷”
20岁的党育新是第一次过生日。今年1月25日,唐山市康复中心的领导和同事们为她举办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生日晚会。院长苏长奎买来大蛋糕,同事们将20根彩色蜡烛依次点燃。“虽然我是孤儿,却有这么多人关心我。”党育新十分激动地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政府给的。”
党育新的感激发自肺腑。地震时,她才6个来月,是解放军从废墟中把她救出来,后来送到石家庄育红学校。她和另外两个同样只有几个月但却无从知道姓名、出生年月的女孩被校长董玉国冠以党姓,并分别起名为育新、育苗、育红,人称“党氏三姐妹”。打从记事起,只要有人问育新为啥姓党,她就会告诉人家:“董爷爷说,因为我们是党的孩子。”
被送往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孤儿最小的尚未断奶,最大的已上中学。当时,全市上上下下都为接收、抚养这些孤儿忙碌。建筑部门昼夜突击施工,仅用35天就盖起了3200平方米校舍,机关、厂矿自动捐献桌椅、用具,市民们送去被褥、衣物……
育红学校的师资按重点学校标准配备,校长由石家庄二中党支部书记董玉国担任。为了安抚这些失去父母、家庭的孩子,董校长和老师搬到学校与他们同住。刚到学校,每逢刮风下雨或夜间一有响动,孩子们就惊恐万状,又哭又啼,有的则东躲西藏,不是钻到床下就是藏到柴禾垛、下水道里。董校长和老师既要哄那些哭啼的孩子入睡,还得分头寻找躲藏在各处的孩子。
地震那年才11岁的李树军现在是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大里派出所副所长。谈及育红学校,他十分动情:“董校长他们既当老师又当娘。”贪玩的李树军上高二时仍不努力学习,班主任便将“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诗句写在他的作业本上。每每看见老师那笔力遒劲的楷书,李树军便暗下决心。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唐山警校。“地震虽是一场灾难,但却加快了我的成熟。”李树军说,“如果不上育红学校,我或许没有今天。”
对大地震对父母都毫无印象的党育新却清楚地记得育红学校的老师、同学和校长董玉国。她说:“真想再去看看育红学校和董爷爷。”她8岁离开石家庄后一直没有机会再去。去年,早已退休的董玉国专程到唐山看望孩子们。育新告诉董爷爷,技校毕业后,自己找工作很困难,副市长王玉梅得知此事,多方联系。现在她被安排到康复中心当化验员。年逾古稀的董玉国见当年曾在育红学校生活学习的孩子们如今都已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已建立小家庭,十分欣慰。不过,他的唐山之行有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没见到5岁时被一对奥地利夫妇领养且至今情况不明的党育红。
“育红,你过得好吗?”
今年1月初,赴唐山拍片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亓克君等人听说党氏三姐妹的经历后,十分感动。他们分别采访、拍摄了育新和育苗,当问及育红的情况时,谁都说不清楚。
为了拍摄党育红,亓克君等人先后通过奥地利驻华使馆、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多方寻找,一个多月后终于有了消息。现名育红·施耐德的姑娘,1981年被奥地利施耐德夫妇收养,如今在维也纳一所服装学校学习。其养父母得知中国记者要去采访、拍摄,当即打印邀请信并请中国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电传过来。
亓克君和摄制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了赴奥的准备。行前,他们将三姐妹与董校长当年的合影复印在一张大纸上,又分别让育新、育苗、董校长在纸上各写一段话。育新写道:“育红:15年没见了,你过得好吗?这张照片上左边的是我,右边的是你。现在,你是不是越来越漂亮了,真想念你。”育苗写道:“红红:在国外生活,一切都习惯吧?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我是苗苗,这张照片中间的一位是我。现在我们都已长大,唯一不同的是,我已成为一名军人。好想念你,希望你有时间回来看看。”
董校长十分想念育红,更渴望再次相见。他写道:“红红:你走时我舍不得,还哭了。想你现在一定很好,生活、学习都不错,我实在想你,希望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来唐山看看,我已是71岁的人了,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见到你!”
见到中国的记者和育新等人的礼物,育红一家十分激动。看完亓克君他们带去的录像,育红和养母苏珊·施耐德热泪盈眶。施耐德夫妇都在维也纳的图书馆供职,他们对中国十分友好。唐山地震后,他们便申请领养一个孤儿,未获批准。但施耐德夫妇并不灰心,几年间数次申请,终于在1981年如愿以偿。为了与育红建立感情,苏珊·施耐德还到育红学校所在的石家庄住了半年。如今,育红对学校只有模糊的记忆,苏珊·施纳德对石家庄和中国却比养女更为熟悉。当亓克君向育红全家转达唐山市政府的邀请时,苏珊·施耐德当即表示愿陪育红在今年“7·28”前夕回中国参观访问。
黑头发、黑眼睛的育红·施耐德却不会说一句中文,她在卧室的墙上贴了一幅画,画面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她记得离开中国时,养母带她登过长城。学服装设计的育红要为育新、育苗各做一套衣服。她用德文写了回信:“董爷爷、育新、育苗:我感谢你们给我写来的信,但我很遗憾,只是对你们有一点记忆,如果能与你们再相会,我将非常高兴。我非常感谢你们送给我的礼物,而且希望你们能得到摄制组这次拍摄的照片。通过这些照片,你们可以看到我是什么样子。你们的育红。”
看到育红的回信和照片,董校长和所有得知这一消息的人都特别高兴。党育新告诉我,她和董爷爷、育苗已经约定,育红回来时,他们将去北京接她。
董校长和党氏三姐妹都盼着这15年后的相聚!
“她就是我的亲生母亲”
在4000多个孤儿中,进石家庄、邢台育红学校的不足1000名,其余3000多孩子都由父母原单位负责安置或好心人收养。女民警李克芬就是一位主动收养孤儿却不领政府一分赡养费的好心人。
地震那年,体弱的李克芬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当解放军从废墟里扒出一个刚满月的女婴交给李克芬时,她未及征求丈夫的意见,就把这婴儿当做亲闺女。因为啼哭,孩子满嘴尘土,没有清洗用具,李克芬便将水一口口喂进孩子嘴里,再一口口吸出来。孩子缺奶吃,李克芬的丈夫在废墟里东找西寻,好不容易找到一瓶炼乳,但又没有奶嘴、奶瓶。李克芬的儿子灵机一动,找来一截胶皮管,全家人忙乎半天,终于解决了女婴的吃奶问题。
李克芬为孩子起名震健。一天,小震健放学回家问李克芬:“妈,为啥哥哥姐姐都姓许,我却姓震呢?”原来,她在外面听人说她是捡来的。李克芬不忍让年幼的孩子受打击,又苦于三言两语难以说清。她将孩子搂在怀里,反复叮嘱她别听外面的闲言碎语。后来,她将震健改为许健。
许健从师专毕业前夕,李克芬将她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孩子。许健泪流满面,几乎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李克芬对她说,每个人都应对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告诉你这一切,就是为了增强你的社会责任感,以更加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如今已是小学教师的许健谈及李克芬便激情难抑,她说:“我一直把她当做我的亲生母亲。母女间的亲情,不在于分娩的那一时刻,而在于这20年给我的恩和爱。虽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我仍然认为她就是我的亲生母亲,我就是她的亲女儿。”
在地震中死亡1万多人的唐山机车车辆厂有400多孤儿,工厂抽出专人负责他们的生活、学习。如今已成为工程师的刘国一从工厂“五·七”中学毕业后,被分到机车车辆厂工作。他刻苦勤奋,不仅很快成为技术骨干,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中央党校函授班学习。刘国一在内燃机车电机系统检修中采用、推广新工艺,并设计绘制大量图纸及工艺设备,为工厂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唐山市政府和铁道部的表彰。198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据有关部门统计,唐山机车车辆厂和开滦唐山矿的948个孤儿中,有90多人在各类大学毕业,790多人成为生产、工作中的骨干,不少人获省、市、厂先进称号。
“将来发了大财,我一定要建个福利院”
石家庄、邢台育红学校接收的近千名孤儿中,大部分初、高中毕业后陆续回唐山就业,其中近400人参军。1984年,唐山市民政局将138名在校就读的孤儿接回唐山,其中43名送福利院,其余由各归口单位或亲属收养。
为解决孤儿就业,唐山市政府早就做出专门规定,每年毕业后不能升学的孤儿,由劳动部门优先安排到有条件保证吃住的单位工作。劳动部门也做出相应规定,即各企业每年招工必须有20%的孤儿指标。前些年,所有毕业的孤儿都得到较为妥善的安排。
地震时刚4岁的王安是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先在石家庄育红学校呆了8年,回唐山后又进了福利院。1993年高中毕业后,因用工制度的改革,王安一时无法就业。院长等领导便让他继续留在福利院。过年过节市委市政府领导到福利院慰问孤、老时,院长等人就向上级反映王安就业的问题。这几年,不少大企业效益不好或没有招工指标,孤儿就业更为困难。经副市长王玉梅和许多热心人相助,王安终于在去年被安排到市工人医院行政处上班。没有工人宿舍,医院破例将王安安排到两人一间的研究生宿舍。
唐山市工商银行西山道办事处的谭德勇和妻子熊友芝都是地震孤儿,谈起在育红学校、福利院的经历和单位领导、同事们,夫妇俩有说不完的话。1993年,谭德勇患强直性脊柱炎住进医院,办事处主任崔国强等人多次去医院探视,并根据小谭夫妇均为孤儿且经济不宽裕的实际情况,做出医药费全部报销的决定。谭德勇家原来在一楼,为避免受潮,办事处领导很快为他调换了5楼向阳的一套两室一厅的单元房。熊友芝上班较远,无法去幼儿园接送女儿,煤炭医院团委的18名志愿者轮流为谭德勇接送女儿,风雨无阻,在小谭住院期间,从未间断。
谭德勇、李树军等人都为成家立业后仍受到特殊关照于心不安,他们经常自问:以何种方式回报党和人民?李树军说:“将来发了大财,我一定要建个福利院!”更多的孤儿则表示,努力工作,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建设中的新唐山。(附图片)
题图:唐山街景。赖仁琼摄
左图:董玉国当年与育新(左一)育苗(左二)育红(左三)在一起。(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亓克君提供)
董玉国近影
党育红近影
党育苗近影
党育新近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