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南伊沟里访珞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2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南伊沟里
访珞巴
本报记者张忠
从米林县城驱车向南,顺着层林叠翠、风景秀美的南伊沟,我们来到西藏东南部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
乡党委书记达嘎是珞巴族人,今年36岁,在西藏师范学院、民族学院和拉萨市委党校受过教育和培训。他告诉记者,这个乡成立于1985年,目前全乡有70户、356人,其中珞巴族52户,272人,还有藏族和门巴族人。1985年,全乡人均收入只有570元,而去年已达1353元。达嘎感慨地说:“这几年政策活了,挣钱的路子也宽了,乡亲们的日子确实好过多了!”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南伊乡的群众致富主要靠的是多种经营:伐木、挖虫草、编竹器、搞运输、劈瓦爿(藏东南民居屋顶铺设的木瓦)。现在全乡已有12家个体运输户,群众还自发开了5家个体商店。人们愈发勤劳了,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走出家门进山伐木或是采药去了。
达嘎掰着手指告诉记者,山里有很多“宝”:三七、天麻、当归、党参、贝母、一枝蒿等药材和各种食用菌;7月份野生草莓成熟;8月份青?树和松树混生带草地上会长出名贵菌种——松茸。达嘎说,山上还有狗熊、猴子、小熊猫、獐子、鹿和野牛,过去,珞巴人有狩猎的传统,而今全乡已没有以一个狩猎为生的人了。三四十年前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的珞巴人如今开始走上文明富裕之路。
在边境村寨——琼林珞巴新村,我们走访了两户珞巴人家。村民新东今年40岁,在水草丰美的优质牧场上放牧着10多头奶牛,仅卖酥油、奶渣一项,一年就能挣6000多元。记者在新东家里看到:铺着长条地板的客厅里,靠西墙是四五床纯毛手工卡垫,东墙是一排新式美观的组合柜,柜上放置着彩电、录像机、录音机、收音机。南墙角上有台缝纫机,墙上挂着一台新式挂钟。大院子里,5头猪和60多只鸡正在地上觅食。新东的妻子告诉我们,鸡和鸡蛋是用来换日用品和罐头食品的。村民旺久今年27岁,搞个体运输,去年10月从银行低息贷款7万元买了一台新“东风”卡车,至今已收入两万多元。
返回乡里的路上,达嘎告诉记者,这几年乡里陆续建起了木材加工厂、养猪场,成立了竹器编织小组,有了些财政收入。“乡政府有钱,方便了群众。”达嘎说,去年乡里为群众垫支了15吨化肥款,还借钱给群众买汽车,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
5月的林芝雨季伊始,我们在烟雨迷濛中离开了南伊沟。临别前,达嘎紧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们珞巴人感谢党和各级政府的关心。我们一定会让南伊沟变得更美好,让珞巴乡亲过上更好的日子!”(附图片)
题图:国家拨款兴建的琼林新村珞巴民居。张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