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我看音乐电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我看音乐电视
郭东义
音乐电视,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普及,只要打开电视机,几乎每天都可以欣赏到那动听的歌声,那优美的画面。歌声和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声传情,以画点睛,情景交融,声画并茂,令人耳目一新,并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鼓舞、启迪和感奋。如果说,五六十年代,广播电台的“每周一歌”节目,对音乐的普及和传播起了巨大作用,那么,当今的音乐电视对新形势下音乐的普及和传播,对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促进音乐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音乐电视,也确实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们在肯定它、欣赏它的同时,也应该帮助它锄草剪枝,使这一电视艺术的新苗,更加茁壮成长。
我们并不否认,搞音乐电视,是供人们欣赏娱乐的。但是,欣赏娱乐的节目,也有个品位高低、艺术优劣的问题。何况我们电视文艺肩负着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因此,制作电视音乐,应该首先考虑思想内容,你在欣赏什么?提倡什么?推广什么?影响什么?是需要认真斟酌的。音乐的词、曲要健康,制作的画面也要健康,最低要求,不能有黄的、丑的、迷信的等对群众有污染的东西。
从现在播出的电视音乐来看,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但也确实有不理想的。比如,有的唱词里直接歌颂情人,还有的说爱江山更爱美人;有的画面上尽是穿着三点式的女人扭来摆去,有的一男一女没完没了地拥抱接吻,还有的人物疯疯癫癫,狂呼乱叫……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我们电视文艺的宗旨,岂不是南辕北辙吗?
音乐电视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音乐声音,二是配合声音的画面,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其主体仍然是音乐。电视,仅仅是这种音乐的表现形式或手法。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画面要为音乐服务,好的、成功的画面,应该是对音乐的烘托、阐释、引申和升华,从而帮助人们丰富和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现在的电视音乐节目,许多是这样的,涌现出一批声画有机而完美地结合、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准高、技术制作精的上乘之作。但也出现一些声画结合得不够好的作品。这主要表现在:简单图解式:荧屏上的画面,只是简单地图解音乐,音乐中唱到高山,画面上就是高山,音乐唱到河流,画面就出现河流,除唱词外,画面上再没东西了,不能给人以更多的信息,也限制了欣赏音乐人的丰富想象;随意肢解式:画面不是紧密配合音乐而是时不时地脱离音乐,加进去一些与音乐的情感、意境、节奏不相干、不吻合的画面。弄的声是声,画是画,声画两层皮,弄不清荧屏上的画面是什么意思,还有的画面安排的过多、过挤,或者是喧宾夺主,或者是把一首完整的音乐作品,穿插得支离破碎,让人看起来又累又不舒服,听起来也不能完整系统地领略、欣赏音乐的本意,更谈不到把观众引入更广阔的想象天地了;声画对立式:荧屏上的画面与音乐相背离,有意无意地在排斥音乐、冲淡音乐、干扰音乐,甚至破坏音乐。比如,明明是一首节奏强烈、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却配上穿三点式的时装模特儿在仰卧起坐骚首弄姿。又如,明明是乡土味很浓的民歌,却配上金发碧眼的摩登女郎,在具有异国风情的霓虹灯下,摇摇摆摆。这究竟是让观众欣赏什么呢?这歌曲,这画面极不协调地硬凑在一起。这不仅不是以画衬声,而是典型的以画害声了。
在音乐电视的制作中,声画的主从位置一定要摆正。音乐本身是声音的艺术,是主要靠作用于听觉而引起人们玩味、思考、联想的艺术。运用电视手段,适当地配上一些画面,主要是帮助人们不仅用听觉同时用视觉来加强对音乐的理解,而不能冲淡、限制和破坏这种理解。应该有追求、有意境、有思想,而且要立意新颖、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这样的画面,比之于音乐,好比红花配绿叶,既互相关联、各呈异彩,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搞音乐电视需要资金投入,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够发达、人民生活也还不够富裕的情况下,做一切事情都需要勤俭节约,要量力而行,制作电视音乐,恐怕也不例外。然而,目前却有一种过分追求豪华、铺张的倾向。一部三五分钟的音乐电视片,不过几十个上百个镜头,多则二三百个镜头,花上几万元或者十几万元,应该说不算少了。可是,去年夏天听说,有的竟花上20万、30万,而到去年年底,又听说有花40万的了。制作电视音乐的费用,如此迅速地直线上升,将来还不知要创造多高的花钱纪录呢?我不知制作水平和演唱水平是否也同步增长得这么快,就算是也很快吧,我们是否就一定得花这么多的钱呢?在我国目前艰苦奋斗搞现代化建设的情况下,即使适于搞大制作的片子,也应该是走少花钱、多办事、求实效的路子更好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