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从昨天走向明天——观五集电视专题片《中国牛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从昨天走向明天
——观五集电视专题片《中国牛王》
张群力
随着中央电视台卫星频道的开播,我国的荧屏传播形态已由节目栏目化进一步发展为频道专业化,这就使我国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对象性。由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大地红绿蓝》栏目播出的《中国牛王》就是这样一部深为广大农民观众喜爱的电视专题片。
《中国牛王》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华北平原的普通农民,如何发展为拥有上亿元资产的全国养牛状元的故事。讲农民自己的事,表现手法又是质朴无华,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观众看起来自然感到亲切。同时,编导还有意请主人公李福成在节目中介绍他发家致富的方法,诸如他的“养牛经”,“市场生意经”,“经营管理经”等等,从而使这部专题片不仅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纪实性,还包含了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性”与“实用咨询性”的信息量,这就给广大农村观众,特别是希望通过发展养殖业而致富的平原地区农民观众,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可资借鉴的实用性信息。
当然,《中国牛王》更重要的传播价值还在于编导者为我们呈现了李福成这样一个从昨天走向明天的当代中国农民的屏幕形象。编导者的视角是双重的:首先是把李福成做为一个活生生的,性格丰满,令农民观众感到真实亲切的庄稼人来加以表现的。同时,又是把他放在历史的坐标上加以审视的,从而使观众看到,李福成的成功并非只是个人行为,他的养牛事业之所以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赞扬,原因也在于此——发展规模化养殖业是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化的历史必然要求。
李福成这一“中国牛王”是应运而生的。但中国9亿农民,唯李福成荣居养牛事业的榜首,也的确和他的个性素质分不开。他靠国家的5000元贷款买了七头牛,由于他勤于动脑,发明了秸秆胺化饲料等科学养牛方法,并善于团结一批乡亲一同养牛,终于发展成了一番养牛事业。但此时的李福成,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尚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他身上还留存着许多昨天的影子,《中国牛王》对此也没有回避。李福成的个性素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启示:他一方面保留了传统农业文明中农民的一些优秀精神品质,诸如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实干巧干、不务虚名以及知恩图报等等;另一方面又努力吸收现代意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营决策与运作,有着参与国际竞争的眼光、谋略与措施等等。他舍得投资干大事,向国际一流养牛科技看齐,终于创建了与他的规模养牛相配套的,由肉食加工厂、皮革厂、生物制药厂、酿酒厂等企业组成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实体。
五集电视专题片《中国牛王》以一种剥笋式的结构方式,从外到内,从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到人物内心的素质构成,为我们展示了李福成这样一个当代中国农民的典型。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从昨天的传统农业文明中走出的中国农民,有能力在今天的奋斗中,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一种中国特色的方式迎接农业现代化的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