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电视剧《叶剑英》观后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
——电视剧《叶剑英》观后感
杨成武
大型电视连续剧《叶剑英》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后,每一集我都看了。我感到,此剧主题鲜明,气势磅礴,成功地反映了叶剑英同志在风云变幻的大革命时代的主要业绩,展现了一位勇于追求真理、立志救国救民、横戈马上、有勇有谋的青年革命将领的光辉形象,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叶剑英同志:“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毛主席还亲自对我讲过,说叶剑英同志在长征途中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毛主席的评价,概括了叶剑英同志一生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优秀品质和性格特征。电视剧《叶剑英》,以浓墨重彩的笔法,着力渲染了叶剑英同志的这种品质和特征。我们看到,在筹办黄埔军校过程中,叶剑英和邓演达等人一起,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决定,不顾蒋介石的刁难,在廖仲恺先生的全力支持下,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终于使这所国共合作办的军校得以开学。我们还看到,在蒋介石大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时候,叶剑英毅然抛弃高官厚禄,与蒋介石分道扬镳,通电讨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前夕,身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获悉江精卫与张发奎密谋诱捕贺龙、叶挺,并派兵包围其部队的消息后,立即通报贺、叶,并在九江甘棠湖上一起密议对策,从而打响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广州起义前夕,叶剑英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为起义准备了教导团和警卫团两支基本武装力量,继而又以调虎离山之计,为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荧屏上展现的叶剑英同志的形象,生动感人,令人难以忘怀。
难能可贵的是,此剧注重挖掘叶剑英同志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特别是紧要关头一言一行的思想内涵,以揭示他思想发展的脉络。从剧中看到,叶剑英对共产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的认识,是逐步明确、逐步深化的。从筹办黄埔军校开始,到参加东征、北伐,他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既有周恩来、恽代英等共产党的领导人,又有钟长松、冼芝这些身为下层军官、士兵的共产党人,还有他的入党介绍人李前安这样的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他们对叶剑英同志不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直接进行了正面引导。此外,叶剑英同志还阅读了不少诸如《列宁传》、《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不断哺育下,使他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再就是,他对人民群众的了解。他出生于劳动人民家庭,从小就受剥削、受压迫,对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着深切的感受。在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影响下,对工农大众有了新的认识。后来接触了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思想引导下,对怎样为人民服务,他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飞跃。为救国救民,他搏杀疆场;为使群众过上安定的生活,他扬善惩恶;为反对蒋介石屠杀工农群众,他高擎武装暴动的大旗。他心系人民,热爱人民,逐渐自觉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为己任。众所周知,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的人,就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断。我以为,《叶剑英》给予人们最重要的启示就在这里。
此剧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为了真实地再现叶剑英同志的形象,它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而是注重写矛盾,写冲突,以此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它的主线是敌我矛盾,在其他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有派别之间的矛盾,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主人公自己思想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的交锋,在人物思想、性格方面爆发出来的火花,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全剧结构错落有致,每一集都选取了最能突出主人公性格特征的事件和情节,如《香州平叛》一集中,围绕着叶剑英同志与独立营官兵打击走私、反动分子的兵变、祭奠英烈等事件展开故事,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此剧在场景的设计、画面的选择、音乐的配器等方面,都显得和谐优美,从各个角度对主人公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当然,此剧并非完美无缺。比如,有几集介绍事件过程的篇幅略长了一些,有些人物在塑造上形似和神似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瑕不掩瑜,从整体上看,它并不影响全剧的政治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是很值得一看的。我特别希望青少年都来看看这部电视剧,同时也期望荧屏上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