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关于“艺术精品”的思考——从《马兰花》赴新加坡演出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2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关于“艺术精品”的思考
——从《马兰花》赴新加坡演出谈起
方掬芬
作为一个演员,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梦寐以求的,是多演出一些艺术精品。
什么是“精品”?
我想,它既有现实性,又具永恒性;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受到广大观众的狂热喜爱;它经受住了历史的重重考验,总是生意盎然,魅力无穷。
最近,我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到新加坡去演出《马兰花》。一幕幕生动而感人的情景,引我深思。我想,话题就从这里开始吧!
今年4月1日,我们剧院《马兰花》剧组40多人,应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福建会馆、国家艺术理事会的邀请,到那里参加“华文化节”。《马兰花》在新加坡要演出四场。首场演出的那天,可容1200个观众的“黄金剧场”座无虚席。大幕拉开,音乐起奏,舞台上展现出闪亮的马兰花、美丽的山林、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善良纯朴的人们。观众被吸引了。随着情节一步步紧张地向前发展,剧场里的气氛也越来越活跃,戏闭幕了,观众厅里的孩子和大人们都深深沉浸在剧情中,久久不肯离去。这以后,每场演出都是观众爆满。有些观众没有座位,就坐在台阶上看戏;有的观众场场必到,一连看了四场。最后一场开演前,大雨倾盆。观众冒雨涌来,这天剧场比前三天更为爆满。除了儿童观众以及他们的家长、老师以外,新加坡的议员、众多的社会名流、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都纷纷前来看戏了。当地有关人士告诉我,这是近年来新加坡票房价值最高的演出。
从新加坡回到北京以后,我向戏剧界的朋友们谈及上述情况,有些专家认为,《马兰花》在国内久演不衰,而到了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与我们不尽相同的异国,也受到热烈欢迎,这值得认真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剧界创作的剧目数以千计,而真正具有保留价值、能常年在舞台上演出并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的剧目却极为罕见。近年来,戏剧的形势严峻,一部经过大力宣传的新戏,往往只热闹几个月甚至几星期就没有人看了。广大的戏剧工作者都为此感到忧虑。像《马兰花》这样历时40载,每当演出观众就兴高采烈蜂拥而至的情形,实在是太少见,太让人珍惜了!我们戏剧界,实在是太需要优秀的保留剧目了。
《马兰花》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不知经过了多少世纪,这故事在中国大地广泛流传。无数人讲述它,同时也在创造它。它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的艺术创作。50年代初期,熊塞声同志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写成了一部长篇故事诗。作品出版以后,赢得广大读者,特别是少年儿童读者的喜爱。1955年11月,中国儿童剧团排演《马兰花》。导演鲁亚农,艺术指导库里涅夫。1956年3月,《马兰花》作为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的首场演出的剧目,正式与观众见面。这个戏一登上中国舞台,就受到观众的喜爱,从此长期活跃在舞台上。周恩来等各级领导人都曾关注过它。戏剧界、特别是儿童戏剧领域对它也越来越加重视。至于我们剧院的各个艺术部门的同志,几十年来对它都十分珍惜和爱护,不断对它进行加工,真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关于全剧的主题、结构、风格、节奏……的探索和把握,大家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即使是每一个形象,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形体动作,每一个艺术细节,每一句台词,每一件道具,每一个服装上的花纹,每一片布景上的树叶,每一声音响和每一个停顿,也都凝聚着大家的辛勤劳动和深挚的情感。40年来,剧院一代一代的戏剧家,把自己对艺术的爱和对社会的责任心都大量倾注在这个戏中了。1959年到1989年30年间,这个戏又经过了三次正式排演。《马兰花》熔铸了无数人的感情、智慧、才华和生活体验,是大家长期辛勤劳动的艺术结晶。我深深感到,要创造一个艺术精品,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部作品能不能算得上是精品,主要看它是否具有保留价值,或者说,看它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戏剧是演给观众看的,而一个戏要真正能让人百看不厌,却是太难太难了。好的艺术作品,都具有让人重复欣赏的魅力。你越是重复欣赏它,越能受到它的感染,领会它的价值。任何人都不能强迫别人去欣赏某个艺术作品。欣赏者都是怀着喜悦的心情,陶醉的心情,自愿地去一而再,再而三地欣赏某部作品的。这种能让人重复欣赏的作品,自然首先要有意义。它的意义不仅不会很快过去,而且在人们重复欣赏它时还总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当然,《马兰花》是一部来源于民间传说的童话剧,这种历史久远的民间传说,它的思想意义既单纯,又丰富。这可能是《马兰花》这部作品比一般现实题材的创作先天优越的地方。不过,优势和劣势又是相对的。神话和童话题材的作品,距离现实较远,如何使观众在看这种戏时具有现实感,却是很难的事。我们是演戏的,我们不能在舞台直接向观众宣讲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更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向他们进行灌输。我们的职责是要让观众好好看戏。那思想意义深深地潜藏在艺术形象之中,只能由观众在津津有味、牵肠挂肚地看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领会,去发现。好的戏剧,不光有意义,而且在艺术上应该是十分完美和精彩的。让观众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审美享受之中,看完戏后还久久地回味它。多年来,我们剧院对《马兰花》反复加工,不断创新,就是为了追求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和艺术成果。
《马兰花》在剧院的舞台上已经演了40年。早期看过这个戏的小观众如今都是国家的栋梁,大多已是年近50的人了。这些年,他们常常带着他们的儿女来看《马兰花》。我不认识他们,他们却认识我。由于这个戏长久地活在舞台上,我们这些过去演过这个戏的老演员,连同我们所创造的形象,就长久地活在观众的心目中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欣慰的事呢?
我们演的是儿童剧,但好的儿童剧成年人也是喜欢看的。比如安徒生童话、柴柯夫斯基为儿童所创作的芭蕾舞剧《胡桃荚子》、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大卫·科波菲尔》,以及世界上许多经典性的儿童文艺作品,我们成年人不是也百看不厌吗?儿童剧精品应该具有这样的魅力。马克思论述希腊神话时说过:
“一个大人是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的,除非他变得孩子气了。但是,难道小孩的天真不令他高兴吗?难道他自己不应当努力在更高的阶段上把小孩的真实本质再现出来吗?难道每个时代固有的特性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毫不矫饰的复活着吗?为什么人类社会的童年,在它发展得最美好的地方,不应该作为一个永不复返的阶段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呢?……”我们从事儿童戏剧的人,甚至是所有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不是能从中得到多方面深刻的启示吗?
艺术精品的力量是巨大的。创作和演出艺术精品的人是幸福的。我真诚地希望,我们国家能多有一些具有保留价值的戏剧精品长远地流传于世。这样,我国的戏剧必将更为繁荣,我国的戏剧文化也必将达到一个更为崇高的境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