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画出心中的长城——记青年画家刘长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4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画出心中的长城
——记青年画家刘长顺
于宁
一台老式挂钟高悬在斑驳的墙上,靠墙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农家老妇。她的脸上布满皱纹,挽起袖子的手臂上青筋暴露,她只是稍事休息,过一会儿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呢……
这幅题为《古钟》的日本画,今年1月被芬兰国立美术馆收藏。这是这家在欧洲颇有名气的美术馆收藏的第一幅东方国家画家的作品。作者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一位中国人,他的名字叫刘长顺。
生于大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刘长顺,自幼酷爱绘画。“文革”期间,教材难觅,他借得一本《解剖学》,视若珍宝,把书中的文字连同插图全部抄了下来,认真学习研究。下乡插队,他经常给农民作画,打下扎实的生活功底和绘画功底。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来转入新成立的壁画系,痴情于敦煌壁画神秘而优美的意境,为祖国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所深深震撼。他期盼着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画笔创作出师承古人,走向世界,为国争光的新作品。
为了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段,1987年,他偕妻东渡扶桑,研习日本画。所谓日本画,是古时候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从中国学回去的一种中国古代的绘画方法,即用彩色天然石料磨成的粉作画。这样创作出来的画,可逾千年不变色。可惜,这种绘画技巧,在中国久已失传。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种画法重新回到她的母国——中国。
对于一个自费留学生来说,要一面学习,一面自己解决生活费来源。刘长顺也像其他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到餐馆端盘子,打工,辛苦备尝。多摩美术大学大学院的一位教师看他勤奋刻苦、很有才华,慷慨解囊,一次就无偿赠送给他20多万日元的日本画颜料,助他学画,刘长顺十分感激。他听说,在东京银座一带有不少小型画廊,经常展卖各种绘画,便夹着自己的一些作品前去联系。他走了一家又一家,毛遂自荐。可是有些画商一听说他是中国人,看也不看他的画,说:“我们这儿从来不展出中国人的画!”他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心想一定要给中国人争口气,给中国画家争口气。
1989年5月,刘长顺到日本后举办的第一个个人画展在东京都调布市的一个小画廊开幕了。前来赏画的日本朋友身着和服,彬彬有礼,有的还送来花篮,表示祝贺,刘长顺非常激动。30多幅画,很快就定购一空。第一次画展的成功,使刘长顺备受鼓舞,毕竟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认可,毕竟有了立足之地,更重要的是结交了一批爱画、懂画的日本朋友。
在日本求学的一些中国青年画家,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往往努力迎合日本人的口味,他们喜欢什么就画什么,什么能卖钱就画什么。刘长顺认为,这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在画家多达5万余人的日本,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只有自尊、自信,坚持自我,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才能吸引人,也才能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的施展。
在日本画坛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日本画由于受颜料的限制,表现力不像油画那样丰富、有力度,因而不适于写实,只适于表现比较淡雅的山水风景等。刘长顺原来习油画,擅长并喜爱画人物、人体。他把油画技法引入日本画,潜心钻研用日本画的手法来画人物和人体。经过三个春秋的努力,取得突破性的进步。《古钟》,这一蕴涵厚重、色彩丰富、远看酷似油画的作品即其代表。接着,他依据自己对敦煌壁画有深厚感情和深入研究的特有优势,又用三年时间,专攻既有敦煌壁画风骨又糅进了现代气息的佛教画,创作出一批日本画佳作。
进入创作峰期的第三个三年,刘长顺有什么打算呢?他说:“我要画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很多人都画过长城,所以人们都觉得要把长城画好、画得不同凡响很难。确实如此。但也正因为如此,我要画出我心中的长城。明年,香港将回归祖国,我要在东京银座举办‘中华——万里长城’画展,以表达一个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拳拳之情。”
在刘长顺北京的画室里,我看到他正在精心创作的一幅长城图:月色如水,映照着寂静无人的长城古堡,淡淡的流云,正从城墙上轻轻飘过,“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此时无声胜有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