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种好了“菜园子”别忘了“菜摊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7
第10版(经济生活·财贸)
专栏:市场扫描

  种好了“菜园子”别忘了“菜摊子”
新华社记者牟文建
“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各地的“菜园子”越种越大,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数量充裕的菜源。但是,不少地方室内肉菜市场数量少、面积小、设施差,以街为市、占道经营现象比比皆是,给老百姓买菜带来了诸多不便。种好了“菜园子”,别忘了“菜摊子”,正在成为人们的呼声。
以广州市为例,虽然基地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达到1.35万公顷,人均面积走在了全国大城市的前列,但由于“菜摊子”建设存在“一少一多”现象,市民对“买菜难”的抱怨声仍不绝于耳。“一少”是指室内肉菜市场建得太少。早在50年代,广州市就建起了58个国合肉菜市场。这几年兴建地铁、改造旧城和开发房地产,广州市的室内肉菜市场纷纷被占用和拆迁,减少至目前的46个,一部分还改变了功能。算上占道占街经营的农贸集市,广州市现存“菜摊子”总面积仅18万平方米,远远满足不了600万人口的买菜需求。“一多”是指“马路市场”太多。到去年底,广州市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占道占街经营市场170多个,总面积11万平方米,此外还有4万多个无证照乱摆乱卖的摊贩。“马路市场”和流动摊贩的大量出现,带来了许多弊端:市民买菜日晒雨淋,又挤又累;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卫生条件不好,影响了市容;管理跟不上,行业不正之风普遍。
实际上,广州市市场建设的速度并不慢。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仅1993年以来,广州市商业、工商部门筹措新建各类室内市场就达32个,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改造商场达410个,总面积超过了13万平方米。只不过这些大都是档次高、投资回收快、效益大的高级商场和市场,与低值微利的室内肉菜市场和生活小区的配套网点无缘。
室内肉菜市场建设为何快不起来?据分析,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对肉菜市场的政策定位不明。究竟肉菜市场用纯经济手段、价值规律来调节,还是以市场调节、政府扶持相结合,或是政府扶持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工程来投资,还是单纯靠企业行为去建设?是作为“民心工程”来抓还是作为经济项目来管?这些带普遍性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国各地的“菜摊子”建设。二是缺乏应有的投资渠道。早在1981年,国家就规定城市新建居民住宅,应当拨出7%左右的面积作为商业用房,或拨出相应的投资和材料来修建商业网点,但不少地方没有落实这项规定。肉菜市场作为微利行业,投资回收期长,又很难吸引企业、个人和外商来投资。缺少必要的投入。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缺乏一个权威的管理机构。从职能部门看,“菜摊子”涉及商业、城建、规划、财税、工商、公安、城管、城监、卫生等部门;从政府系统看,涉及市、区、街、居委会等。“菜摊子”建设过程中的“扯皮”现象相当多:占道占街经营的集市大多是街道和工商部门的收入来源,要撤要拆,必然涉及到它们的利益;房地产商不按规划兴建肉菜市场,或转作他用,有关职能部门是“睁只眼闭只眼”;市场用地规划、小区验收,商业部门又无权参与,无法保证肉菜市场的设置和维持。
当前,加快室内肉菜市场建设已成为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但政府抓“菜摊子”建设,要切实在用地、税收、租金和贷款等方面,鼓励加快室内肉菜市场的建设。(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北京西单北大街的路边市场。本报记者徐烨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