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喜读《稻草人杂文随笔丛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6-27
第11版(书评)
专栏:读与思

  喜读《稻草人杂文随笔丛书》
雷达
杂文与随笔的兴盛,是近年来文坛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有人为了替它找根据,就说18世纪是诗歌的世纪,19世纪是小说的世纪,20世纪是散文的世纪,言下之意,是这类文体自己要兴盛的,与其他无关。其实,这说法模糊而可疑。任何文体的兴衰,说到底,都不完全是它自己可以决定的,决定它变动的最深刻的根源,还在于社会生活的变动。杂文随笔是思想的花朵,它既需要对象化世界为它提供丰富的资源,又需要作者主体心灵的充分自由。
这些年来,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一是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二是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三是因传统与现代化的激荡而引起的价值选择的多样。这样一种在剧变中日新月异的现实,必然要引起文学自身的深刻变化。当今多元并存的文学格局,众多作者各执一端,各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文化眼光,便是这种变化的反映。最需要个性、自由、独特发现和犀利锋芒的杂文随笔,便也在这种精神气候中找到了发展自身的空间。看一看大量的报纸副刊,看一看各色各样的期刊,杂文和随笔扮演着多么显赫的角色啊。我们可能觉得还不多样,还不痛快,还不过瘾,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它已经迎来了自己多年来罕见的初步繁荣。
一种文体的兴盛,必然有一支庞大的作者队伍在支撑。在杂文随笔界,我们的眼光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一批资深的杂文家和一些资深的诗人、作家、批评家、编辑家组成的老龄化的方阵,他们在近年来异常泼辣的姿态,其创造力的旺盛,胆识的过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大注意的倒是,这支队伍正在扩大与增新,一批新秀在悄悄地生长着、发展着。我们切不可低估了他们的实力。有句老话说,只有年轻的文学家,没有年轻的史学家。我曾套用此语,认为只有年轻的诗人、小说家,没有年轻的杂文家。因为后者意味着渊博的学识和饱历沧桑,非仅有才气可以成之。现在看来,是我保守了。我在很多报刊上,已经看到了许多年轻的杂文随笔作者的面孔,他们不但知识渊博,眼光锐利,且笔墨也是那么老到,从他们身上,完全可以预见到杂文和随笔的远大前途。其实静心一想,鲁迅写《坟》的时候,不是也并不老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套《稻草人杂文随笔丛书》(李下主编,作者有瓜田、叶延滨、朱铁志、赵光、李建永)令人耳目一新,有一股勃勃朝气,有青春的血液的奔流,有切近的现实感和新锐的锋芒。它们的作者都比较年轻,都有一种向上的不可遏制的势头。
我与这几位作者平时有些交往,也陆续拜读过他们的作品,我感到,无论他们的年龄还是他们的创作,都代表着一种新兴的力量。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总名为“稻草人丛书”,那寓意是明白的,当我们想一想原野上的稻草人的形象,再看看他们的作品,定将忍不住会心一笑。
(《稻草人杂文随笔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