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努力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6-08
第2版()
专栏:经济工作述评

努力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
臧成耀 杨树藩
全国棉花播种任务已经完成了。这是动员农民按照国家计划进行生产的一个重大的胜利。但是,应该认识,完成了棉花播种亩数的计划,并不等于完成了棉花增产计划。从目前开始到棉花收获完了,还必须大力加强棉田栽培管理,战胜自然灾害。这是棉区各级干部和棉农的长期的斗争任务。
增加棉花产量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按照一九五四年国家的农业生产计划,除在适宜植棉地区适当扩大一定的棉田面积外,要求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在一九五三年的基础上提高百分之十,就是说,全国平均每亩产量要比去年增加皮棉三市斤。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几年来,由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棉农组织起来改进耕作技术,棉区生产基础逐渐巩固,耕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春天,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有了更大的发展,给扩大投资、调配劳力和接受新的技术等打下了更好的基础。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治虫药械已能大量生产,可以适当地满足目前棉农治虫的需要。几年来棉区经济发展较快,扩大再生产的力量普遍提高,群众和干部在改进植棉技术上,也有了许多经验。
可是,也要认识到困难的一面:今年有些地区,植棉任务下达较迟,动员工作进行得较晚较差,群众在思想上、物质上准备不足;北方棉区在播种季节风多雨少,抢墒播种,只重视了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因而出苗不齐,缺苗断垅现象极为普遍;各种棉花害虫历年为害严重,目前许多地区药械的准备还很不足。这些都会影响今年棉花产量的提高。目前,有些地区的干部低估了最后完成棉花增产任务的艰巨性;在完成棉花播种任务以后,产生了松懈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在今年缺雨干旱,播种粗糙,缺苗断垅普遍严重的情况下,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要做好棉花的查苗、补苗、间苗工作,保证全苗。过去很多地区对这个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深入的检查和细致的组织动员工作。要知道,群众当中“七缺八不缺”(缺苗十分之七才补,缺十分之八就不肯补苗了)的保守思想仍未克服,历年缺苗现象普遍严重。全国今年种棉八千三百余万亩;如以缺苗一成计算,就等于少种了八百三十多万亩棉田;按照今年计划的单位面积产量,要损失二亿七千多万斤皮棉。这对国家和人民是多么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当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查苗补苗工作,发挥组织起来的力量,充分运用妇女劳力和半劳力,实行“早间苗、匀留苗、适时定苗”,发现缺苗及时移栽或补种,保证全苗。正确的间苗、保苗工作,也是适当增加棉株密度的前提条件。几年来棉花密植技术的推广虽然有一定成绩,但一般棉田株数仍未达到应有的密度。北方棉区每亩在三千株以下的,南方棉区细绒棉每亩在二千株以下的,仍很普遍;个别地区仍未改变种“卧牛花”(行间可以卧得下牛)的稀植习惯,每亩仅有一千株左右。在这些地区,必须根据当地条件,做好密植增产示范工作,指导群众在间苗定苗时适当地增加株数。
防治棉虫也是保证产量、提高质量的重要措施。棉蚜、红蜘蛛、盲椿象、红铃虫、棉铃虫、卷叶虫等,在我国主要棉区为害相当普遍而严重。一九五二年全国各种虫害为害棉田面积,达四千二百多万亩;一九五三年棉蚜为害面积,仅河南,山西及河北邯郸专区,即达一千二百多万亩。这些虫害,大大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由于去年雪少,今年苗期虫害又可能严重。必须提高警惕,储备足够的治虫药械,以便及时领导群众向各种虫害进行不懈的斗争。现在国家已能大量生产“六六六”、
“滴滴涕”、喷雾器等治虫用品,价格也已经降低,对防治棉虫提供了有利条件;应广泛地发动群众充分应用药械治虫,力争不因虫害而使棉花减产。应加强对药械治虫的技术指导,重视预防和早治,提倡综合性的防治及兼治的方法。一九五三年陕西省泾惠渠棉区用“六六六”在十六万亩地上防治盲椿象,一般防治过的棉花的蕾铃比没有防治的棉花蕾铃多一倍。
由于今年棉花播种前商品肥料的供应量不足,加以扩大棉田工作动员较晚地区群众生产资料准备也不够充分,许多棉田基肥的施用量过少或根本没施基肥。如山西省临汾专区,就有百分之八左右的棉田没有施基肥。因此,必须注意增施追肥,补救棉田缺肥现象。各地应尽量利用现有油料原料和加工设备,加速饼肥加工;并按照不同条件和需要,对棉区进行必要的调剂和合理的分配。要大力贯彻以农家自积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方针,积极领导群众增积肥料,使棉田能够及时进行追肥。还要指导群众用沟施、穴施等办法合理地施用肥料,以发挥肥料的最大效能。
南方棉区细绒棉僵瓣黄花,常占产量的百分之十五至三十,北方棉区霜黄花一般达百分之十至二十。在棉花的产量上和品质上,都是严重的损失。因此,除须做好间苗、保苗、防治病虫、施追肥,以及中耕除草、灌溉防旱、排水防涝等一系列的棉田管理工作,给棉花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外,还要切实推行整枝技术,防止棉株徒长,减少落蕾、落铃,促进早熟,才能够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科学研究及群众实践已经证明,棉花整枝是有价值的农业技术措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棉株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江苏省南通农学院试验的结果:不整枝的棉花,有百分之三十的僵瓣黄花;整枝的棉花,僵瓣黄花只有百分之十九。河北省蠡县的典型调查,小暑到大暑之间摘心,立秋前摘完群尖的,平均每棵霜前开絮的棉桃,有五点六个;立秋前摘心,处暑后才摘群尖的,平均每棵霜前开絮的棉桃有四点五个。一棵棉花差一个多桃,一亩地三千棵就差三千多个棉桃。以一百个棉桃摘一斤籽棉计算,适时摘心,早打群尖的棉花比晚摘心、晚打群尖的棉花,一亩地多收三十多斤霜前花。目前北方棉区虽已普遍进行整枝,但脱裤腿、摘心较晚,摘群尖、去赘芽尚未被群众普遍接受;南方棉区整枝技术,仅在农场和少数农民中间试行,还没有广泛推广。各地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好关于棉花整枝的宣传教育。技术干部应当从实践中,充实整枝经验,实地指导群众,稳步推行“在第一个果枝现蕾时即行脱裤腿,留够一定数目的果枝即摘心,及时摘群尖,随时去赘芽”的正确整枝方法。
加强棉田栽培管理和防治虫害,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地农业领导机关要按照当地的特点,紧紧掌握生产季节,进行预见性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放松某一个生产季节的领导,就会影响计划产量的完成;某一个地区不能完成增产任务,也会影响国家整个的生产计划。集中的细绒棉区,面积和产量都占很大比重,在物质供应和干部配备方面都应做为重点,技术推广的要求也要高些;同时,这些地区的群众植棉经验丰富,也应做为交流技术经验推动全面增产的基地。新棉区群众植棉技术较差,应特别注意做好技术指导,提高群众植棉积极性,这不仅对保证今年产量有重要作用,对于今后适当扩大棉田也有很大关系。进行技术推广工作时,要改变只作一般化的号召的方式,要反对“差几天、差几棵、差一点都没关系”的粗枝大叶作风,不会的就和老农研究,亲自下手,从劳动实践中充实技术经验。更重要的是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为重点,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广大个体农民改进植棉技术,以求全面增产,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