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4阅读
  • 0回复

石头“啃”出了滋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1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石头“啃”出了滋味
蔺如伟吴洪晨
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省平邑县临涧乡,靠满山遍野的石头发了财。他们开采加工的石材远销欧美、东南亚及国内各主要市场,成为全国知名的石乡。去年,这个只有2万多人的小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620元,分别是1990年的8倍和2倍,昔日的穷乡僻壤,一跃变成全县的富庶之乡。
临涧乡地处四海山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过去,走亲串友到临涧,常常听人说:临涧穷,因为这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石头压人不压饿,哪能不穷。的确,在临涧,90%以上的村都坐落在深山之中,不用说房前屋后处处是碍眼的石头,就是庭院中突兀的大石根,往往也要几年、几十年才能清除。当地人形容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不挑就得驮,好腰板也累成小罗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道这满山遍野的石头只能把老百姓往死路上堵吗?
机遇终于来了。1985年春,这个乡黄天村党支部书记李天静到济南出差,无意中发现城里人竟用钢锯锯石头。人家告诉他:锯出的石板能卖大钱。他着迷了:咱山上的石头行不?回家后他顾不上歇脚,背起一块石头就下了武汉。经武汉建筑学院专家鉴定:这是一种硬度高、耐腐蚀、色泽鲜艳、国内少见的优质花岗石,可与世界驰名的“印度红”相媲美,极具开采价值,并当场起名“平邑将军红”。经省地矿队勘探,临涧“将军红”花岗石储量在10亿立方米以上。人们惊喜得快要发疯了:全乡方圆几十里十几个山头原来都是金山、银山。
就是这个黄天村,第一年采石1200方,卖到北京,一把拿回18万元现金。与此同时,与之相邻的余粮店、茂分岭、大麦滩等村也纷纷走进大山,采起花岗石,成了远近有名的石材专业村。1991年乡领导随县里到外地考察,一位干部指着那里的“莱州红”说:“这都是拿咱们的石料加工的。”在淄博,临涧花岗石又改名换姓成了“淄博红”,比在临涧多赚几倍的钱。乡干部认识到,这都是缺少精深加工造成的。回来后,乡政府会同县矿管部门加强了对矿山的管理,制定政策大力发展花岗石加工。全乡新上110台锯石机,又投资30多万元,从意大利引进一条花岗石加工精磨流水线。现在临涧乡年开采2万立方米,加工各类板材47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年实现产值2亿多元,利税3000多万元。不仅乡政府财政收入猛增,老百姓更是手头富足。这个乡余粮店村,1995年仅依靠集体的7台锯,就完成产值5000多万元,利税500万元,人均收入2400多元。村中人人拿工资,学生免费读书,60岁以上老人每月还发生活补贴。现在,不少普通村民家中置下了录像机、放像机、电冰箱、洗衣机。如今,在临涧,人们又听到了新的顺口溜:“石头蛋,金不换,换完钞票换洋钱(外汇)。”
乡党委书记杨德令告诉我们:临涧靠开发花岗石修了路,架了电,装上了程控电话,并形成了以石材开发为主的产业体系,今年将继续“咬”住石头不放松,往更深层次发展。
临涧“啃”石头,越啃越有滋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