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李如刚——克勤克俭当家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2
第3版(专页)
专栏:

  李如刚——克勤克俭当家人
本报记者傲腾刘亮明
要给因车祸去世的李如刚厂长出殡,内蒙古包头糖厂2000多名职工,不约而同,肃立厂门口。伴着阵阵哀乐,声声哭泣,人们记起他掷地有声的名言:“干一番事业还是捞一把,这是企业家与败家子的分水岭”,如今厂长走了,他确实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一次市里召开的厂领导大会上,有一位亏损企业领导嫌会议饭不好,另备一桌饭,李如刚也被生拉硬请去了,饭局还没开,几位厂长就开玩笑说:李如刚抠门,那么大的盈利大户不请大家,让一个亏损企业请你。东道主接过话头说道:企业亏损,但厂长宴请的钱还是有,不仅一顿,再请几顿也无所谓……这话一下子触怒了李如刚,他甩筷拍桌骂道:“工厂亏损,你当厂长的大吃大喝,亏你能吃得下,我咽不下。”拂袖而去。在场几位厂长现在想起这事都说,李如刚给他们上了一课。
1988年,全国制糖业全面不景气,包糖这个50年代上马的企业更是老态龙钟,设备老化,队伍老化,对外没有竞争力,对内欠帐多,负担多,步履维艰。李如刚一举中标从原来的厂党委书记变为厂长。有一位挚友不理解他,问道:“你这个大学学数学的高材生,怎么算不过帐呢?你何必冒这个险?”李如刚回答:“我就是想干一番事业。”所以他的就职演说就是“三不”方针:“一不怨天尤人,二不等待观望,三不向上伸手!”
李如刚不信国有企业搞不好。1992年,一家客户提出急需3000吨特制幼精糖的要求,是李如刚率全厂同志攻关克难,成功地生产出这一新产品,使糖厂成为国内唯一能够生产这一产品的企业,几年来靠这一产品创利税逾千万元。
李如刚是大型企业的厂长,可家人亲友从来未沾过他半点便宜。小儿子大学毕业分配到呼和浩特市炼油厂,因女朋友在包头,就求爸爸把他调回包糖,李如刚说:“因为你是李如刚的儿子,这件事不成。”每当食糖走俏、价格上调时,求李如刚批条子买糖的人踏破了门槛。李如刚与班子成员商定:批售的糖必须按上调价,并要经厂纪委监督检查。李如刚在包头工作的妹妹找他要买点糖,李如刚一指玻璃板下的价格表:“要买这个价。谁买都一样。”妹妹听了捂着脸哭着走了。
1994年,一个外地人来糖厂买旧轴承,晚上找到李如刚住处,将装钱的信封偷偷放桌上,他发现后勃然大怒,立即追到楼下把信封摔给了对方:“你立刻离开这儿,我们不想和你这样的人打交道!”
说起企业家,很多人都把他们和大款、大腕连在一起。可李如刚却被熟悉他的人称为“苦行僧”:吃的常是面条、疙瘩汤和咸菜,开水冲方便面是常有的事,脚上穿的一双颜色不一样的袜子,是他花一元钱买的便宜货;出差在外,总是住30元以下的床铺,坐最便宜的黄“面的”。他的办公桌几经油漆仍可见“华北糖厂205号”字迹,显示出40岁的“桌龄”。
他走后留下的全部家当是:一套70年代的家具,一台花1200元买的处理冰箱,一张铁管双人床以及上面铺着的补丁摞补丁的粗布床垫,最值钱的是一台53厘米“康佳”彩电。
他当厂长7年,人们从他勇于吃苦、甘心吃亏、克勤克俭的模范行动中,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看到了一位社会主义优秀企业家艰苦奋斗的高大形象。(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