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一汽的文化技术补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2
第10版(经济生活·工交)
专栏:

  一汽的文化技术补贴
新华社记者高欣李风双
市场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产品,而人的现代化比设备的现代化更重要,也更困难。
到一汽大众公司发动机车间采访,碰巧遇到职工发工资,在一张工资条上发现一个特殊栏目:文化技术补贴25元。一问,这是公司4年前设立的,旨在鼓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起初每月高的20元,低的12元,随着公司效益的提高,又增加了一些。
负责员工培训的工程师于永仁解释说,这项补贴只能用于学文化技术,不能乱花,如果谁达不到文化技术要求,就要下岗。
在车间办公室,于永仁拿出一幅五颜六色的“西瓜图”。他介绍说,这是原来培训员工使用的方式,把每个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画成西瓜图,每项内容分为一半。按规定时间完成一项,涂上一半,既形象,又方便。随着培训内容的增加,小小西瓜图已容纳不下了。
于永仁又启动身边的电脑,演示了一套用于培训管理的软件,并说,这就是代替西瓜图的现代化手段。电脑显示的培训内容丰富:全车间234名员工都记录在案,共涉及数十个文化技术培训项目,仅去年以来就培训1300多人次。
随意调出一份档案,上面标出:董旗军,缸体生产线工人,还列出电子、数控、金属加工技术和外语等12项需掌握的科目。每项前有个小方格,其中6个已做出标记,表示培训过。这套档案相当详细,连外语是什么等级也能显示。
我们提出采访董旗军。于工程师领我们走进车间现场,看见一台台乳白色的组合式数控机床整齐地排列成行,电脑荧屏闪烁其间。这是公司科技含量最高、设备投资最大的车间。在一台机床旁找到了董旗军。今年20岁的小董,去年初才到这个车间工作。他说,进厂前从没见过这样先进的机器,再一看技术要求,自己差得太远了。当时设备一出故障,傻眼了。经过5次培训,觉得充实多了,但还有很多知识要学。
许多员工都像小董一样,学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很高。公司主管培训的负责人王兵介绍,公司现有员工3300人,平均年龄不到29岁。有一次公司搞了一次摸底发现:希望参加继续教育的青工达95%以上。工厂建立时就着手超前培训员工,并舍得花本钱,在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000多万元建设现代化的培训中心,一年内就建成启用。
这个培训中心面积达3600平方米,有41个教室、实验室和实习中心,主要教学器材和实验手段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已开设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外语等15门课程,几乎每天都开课,有时双休日也不间断。有投入就有回报。短短4年多,公司员工已从生产卡车的“小学水平”,一步跨入了生产轿车的“大学水平”,并产出捷达、高尔夫、奥迪V6等三大系列轿车,去年实现产值52亿元,税收21亿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