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让公路跨越“世界屋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4-06-09
第2版()
专栏:

让公路跨越“世界屋脊”
本报记者 贺笠
在这和平的日子里,一般人很难想到我们的经济建设,我们与大自然的斗争,也和战争一样的艰巨与剧烈。在过去的几次革命战争中,我们的解放军是站在斗争的最前列,打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今天,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我们的解放军又是站在最前列,与先进的工人阶级一起,担负了最艰巨的工程建设。修筑康藏公路正是这种最艰巨的工程建设之一。
如果我们把地图翻开,在我国的东部有着贯通南北的铁路和公路,东北的铁路更是密如蛛网。在西北,铁路是不多了,但公路还可通达辽远的新疆。在西南,除四川、云南、贵州有比较发达的交通之外,在广阔的康藏高原,却无一条公路通行。解放前国民党匪帮统治时期,虽曾修筑过一条川康青公路,但除成都到雅安短短一段之外,素来是不通车的。人民的往返运输,由成都到拉萨,共有五千三百五十华里,都不能不依赖旧式的驿道和行动迟缓的毛牛。往返一趟常常要费一年的时间。
一九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为了帮助藏族人民建立幸福生活,不能不急迫地要求修筑一条通往拉萨的公路。这样随着川康青公路的修复,在一九五一年六月,这条在世界上也认为是最艰巨的工程——康藏公路,就开始修筑了。
战斗在“世界屋脊”上
康藏公路(新建部分)全长一千六百六十一公里,东边自康青公路上的马尼根果起,经昌都、松宗、太昭,直达拉萨。它跨越着著名的“世界屋脊”康藏高原。
世界屋脊上的山,真是异乎寻常的山,中国最著名的山莫过于五岳了,但五岳的高度也不过拔海九百公尺至二千三百公尺,而康藏公路所经过的十几座大山,大部海拔都在四千公尺以上。单以公路通过的最高点来说,在雀儿山是五千零五十公尺,育吉拉是四千九百五十公尺,达马拉是四千八百一十公尺,业拉是四千七百四十公尺。
山势越高,给我们造成的困难越大。
在四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每年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积雪,有的地方甚至是终年积雪。在这里地面经常覆盖着一公尺至三、四公尺的大雪,地下凝结着一公尺多厚的冻土,在这样的地区施工是非常艰苦的,且不说极度的寒冷与稀薄的空气每分每秒都在侵蚀着人身,光挖掘冻土就是非常艰巨的。你用新式挖,有时只能划一个印;你用炸药炸,也炸不了多大的窟窿。在雀儿山上,战士们为了征服冻土,实行用“火攻”。但在四千五百公尺以上的高山上,由于气候太冷,草木难生,那里来的柴呢?因此战士们每天要跑到数十里以外的地方去砍柴背柴。可以想想:在横跨雀儿山山顶二十多公里长的公路线上的冻土,那不知要多少柴才能把它烧得化哟!挖冻土还有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今天挖开明天又冻了,上层挖开下层又冻了。但是我们倔强的战士,就这样一层一层地烧,一层一层地挖,终于把冻土征服了。
在公路沿线,到处都有由坚石构成的悬崖绝壁,如怒江、然屋沟、牛踏沟,两岸峭壁矗立,山脚直插沟底,上面是山,下面是河,中间很少有能够插足之地。在这样的地区,公路设计线很多都在石壁的中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要说开辟道路,连上下都十分困难!怎么办呢?我们的战士和民工都采取悬空作业,先在绝壁的顶上开出一条便道,然后沿着便道在崖边打下一列钢钎,在钢钎上系上一条直径一寸的粗绳,在粗绳的下端再系上两三条细绳,战士和技工把自己捆在细绳上,用两手紧攀着粗绳,用两脚登着崖壁,就这样吊在石崖的半腰开始作业了。战士们作业是以两个人为一组,一人掌钎,一人打锤。在崖上坡度较小的地方,战士和技工还可以掏出一个台阶直立作业,在坡度太陡或垂直的地方,就只能侧身向着崖边,用一只脚登住崖石,一只脚踩住绳子工作。要征服这样的岩石,绝不能单凭人力一锤锤的敲打,必须采用爆炸的办法。因此人在崖石上的作业主要是打炮眼,装炸药,通过一系列的爆炸,道路就开始出现了。
战士们为了征服这些悬崖绝壁,曾经历了很大的艰险。怒江与牛踏沟都是昼夜施工的。看啊!成千成万的麻绳吊着成千成万的战士,好像累累的葡萄挂满了山岗。一堆堆的柴火,排列得像一条火龙,把幽暗的峡谷照得通明。战士们的歌声,铁锤声,与寒风的怒吼,江涛的轰鸣,奏成了无数支动人心魄的交响曲。战士和民工们成天如猿猴一样地沿着绳子上下工地,这不禁使人想起玩杂技的人,但是他们在高杆上所吊的软绳也不过十来公尺,而战士们所吊的绳子则是三、四十公尺;玩杂技的在绳子上不过数分钟的表演,而战士们和技工则是成天累夜的劳动。数十公尺的高崖夷为平地了!一座座的石山劈成两截了!一切险崖坚石都在我们战士和技工的面前屈服了。
最麻烦的工程莫过于流沙与“橡皮路”。康藏公路上有许多流沙地带,流沙最集中的地区在牛踏沟。牛踏沟长约三十公里,除峻峭的石壁外,就有二十七处流沙。所谓流沙就是山上石头经过风化所形成的沙坡。人在下面开,它从上面流,上面流不尽,下面挖不尽。最讨厌的是沙里还夹杂着无数大小石块,当沙在下流的时候,石头也不声不响地滚下来,我们的战士和民工常常顶着铁皮桶施工。他们先在沙坡上打木桩,有时候一排排的木桩被冲垮了。有时候石沙从桩缝中漏出来。现在他们已在一些地区用内堡坎的办法(即在流沙坡脚与路基相接处修一道石墙)来堵流沙,流沙的危害也逐渐被筑路的英雄克服了。
“橡皮路”真是一种顽皮路。这种路原是在泥土厚而又具有地下水源的地方,地面的泥土常常被水浸渍而变成很深的污泥,汽车从上面驶过,它好像陷阱一样就把车轮陷下去了。这种路初修时由于没有经验,只在表面填木柴,但是填一层陷一层,填一层陷一层,陷得没有止境,仍然解决不了陷车问题,最后还是彻底排除了污泥,一直挖到硬底,然后从底到面,全部垫上石头,才解决了通车问题。
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
康藏高原的工程是非常艰巨的,但是高原上的一切障碍都被我们英雄的人民解放军和民工所征服了。部队中所开展的“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正是他们克服一切障碍最重要的推动力。
我们许多战士开始施工时,由于缺乏科学知识,还不知道利用技术的好处。那时他们只是以简单的
“吃大苦,出大力”的口号相号召,他们从早到晚、从夜到明的劳动,一天工作十几个钟头,体力消耗很大,伤病很多,但是工作效率低。在一九五一年修雀儿山时许多部队都未达到标准工效。
一九五二年,部队的领导机关开始提出“体力与智力结合”、“体力与技术结合”的口号,大力提倡用智慧用技术征服自然。但是当时仍有不少同志是不相信科学与技术的。上级要他们总结经验,他们说:“力气大就是经验!”“不用力气石头就不会跑!”
但是,这种思想毕竟只是暂时的。随着科学思想的发展,解放军某团提出了“五评”的口号,评工效,评技术,评劳动纪律,评团结,评卫生,贯彻了“体力与智力结合”、“体力与技术结合”的精神,这样,新的技术出现了。如挑土原来是由人一担一担地挑,挑得很慢,以后他们把挑土的两个铁簸箕并排地绑在一起,后面绑一根棍子推,前面系一条绳子拉,两人一起操作,一推一拉,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如砍树从前要先把树锯倒而后挖根,以后他们研究出“倒树法”,一开始就挖根,先挖掉一半,然后利用自然的倾斜力把它拉倒,这样在森林区作业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许多战士都用心学技术,有些步兵也开始学会搭桥了。群众的创造与群众的民主运动是分不开的,由于群众集体智慧的发展,引起部队中一股蓬勃的气象,过去某些信心不足与畏惧的心理开始克服了。
为了进一步发挥科学与技术的作用,部队的领导机关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提出开展“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的号召,经过一九五二年、一九五三年两年的推行,使筑路部队的技术得到光辉的发展。
如最艰巨的爆破石崖工程,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的办法。开始爆破时由于他们不善于组织力量,工作效率不高。后来他们逐渐体会出火药爆炸的联系作用,根据不同地形,创造了梅花爆破法、集团爆破法和梯级爆破法(即在斜坡地方自上至下打一长列炮眼、装置连续的导火线,在点火后使其自上至下连续地一层层地爆炸),大大发挥了爆破的威力。他们开始时只会放小炮,一炮只炸一、二方(一方即一立方公尺),后来逐渐学会放大炮,一炮要炸数十方、数百方。在牛踏沟曾有一炮炸掉四千多方。在放炮当中最大的问题是飞石伤人。开始放炮时由于导火绳燃烧太快,难于控制,常常引起伤亡。为了控制点火的时效,某部刘墨青同志创造了
“白捻点火法”。他用棉花搓成捻子,接在导火绳上,因棉捻燃烧速度缓慢,比导火绳要慢三十倍,这样使点火的人能够有充裕的时间离开危险圈。这不仅大大保证了工作的安全,而且由于导火绳的缩短,为国家节约了大批财富。
“工程民主技术创造运动”在部队中发生了极大的作用,它不仅发挥了战士的集体智慧,而且增强了部队征服自然的信心。
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
在高山筑路中,解放军和民工都过着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辛苦生活。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征服康藏高原的战斗中,表现了极为崇高的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
“困难就是光荣,顽强就是胜利!”
“雀儿山的石头坚,没有我们的意志坚!”
“雀儿山的山峰高,没有我们的脚板高!”
听呵,这就是英雄们的豪语。
康藏高原风云变化无常。在高原上每天下午都是要刮风的。修路的人常常受到狂风卷着雪团和冰雹的袭击。严酷的风雪天天磨练着我们的战士,每当风雪打来的时候,他们就用铁锹遮脸,冰雹打来的时候,就用铁皮桶或土筐盖头。等风雪冰雹过去他们又继续工作。他们常常在冰封雪盖的山顶上和深谷里昼夜施工,在雀儿山和牛踏沟施工时正遇隆冬,温度降至零下二、三十度,战士两手两脚冻得满是裂口,但是他们并不畏惧。高原上有一首著名的快板诗“高原战士”,是某部八连战士的集体创作,最足以表现一般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在诗里这样写道:
“下冰雹,没有啥!
咱们说是弹三弦。
洗衣服,很方便,
又讲卫生又不花钱。
冰雹好比卫生球,
雪片就是好洋碱。
浑身上下都洗过,
太阳一出马上干,
一天洗它好几遍,
并不妨碍咱修建!”
在高山上筑路,也只能在高山上住宿。山上无房只能在冰雪上面搭帐篷。帐篷是经不起大风大雪的,有时一场大雪把帐篷压塌了,夜间在疲劳中酣睡的人,连人带帐篷都被埋在雪里。有时一阵大风又把帐篷刮跑了,人们还得从床上爬起来赶帐篷。一到雨季,有些破旧的和质量不好的帐篷就更麻烦了,“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不下雨,里面还下雨”。在低洼的地方,有时雨下得太大,连帐篷也浮起来了。在冰封雨淋的地上战士们和民工都铺着一尺来厚的木棍和树枝睡觉,人在上面沉沉地酣睡,水在下面嘶嘶地奔流。帐篷生活是那样艰苦,但是他们怎样说呢?
“帐篷架在冰山上,
夜晚睡的玻璃床,
玻璃床下流水声,
同志们说是音乐响。”
公路愈延伸长对于前面部队的供应愈便利,这是就一般状况来说的。但是在筑路工地却并不如此,因为筑路的部队和民工很多,一期工程就绵延七、八十公里到一百多公里。许多工段在兴工时有小路可走就是不错的,在高山深谷、悬崖绝壁,往往连小路也没有。在这样的地区连毛牛也用不上,只有用人背。有时人背牛驮都来不及,粮食衣服供给不上,战士和民工就在食物供应不足的状态下忘我地劳动。如在怒江的部队,筑路时正遇洪水,无桥无路,粮食运不过河,先过江的部队经常吃稀饭,差不多有两个月没吃过油盐。
康藏高原的供应虽然非常艰苦,但战士们——特别是炊事班的同志们,都以无比的毅力来克服困难。某部四连炊事班(这是高原上最有名的炊事班)曾经提出这样的豪语:“无米也要做成饭!”,他们为了全连的吃喝,常常花很大的人力到野外去捉野物和挖野菜。在雪山上也要想出办法生豆芽,一样的黄豆经过磨豆腐发豆芽可以做出几十样不同的菜,因此即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保证了全连每天两顿饭,每餐不吃重样菜。他们的模范行动感动得全连战士都说:“吃饭不吃饭,工作效率也要提高一倍半!”
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筑路部队,就是以这样的乐观主义来对待困难,因此,任何困难是没有不被征服的。
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这样高贵的英雄气概与乐观主义呢?我们可以举一个青年战士的话来回答。当一个同志看见一位青年战士冒雨在泥地里工作,向他问道:“同志,你觉得苦吗?”这个青年战士看了他一眼,冷静地回答道:“同志!苦与不苦,谁也很难给我们作一个很好的解释。我们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干,苦!当然有一点。但我们这个苦里却有很多的甜!你知道,当我们修建成功的时候,祖国又增加了多大一份力量啊!只要有这个甜在,我们的苦就算不得什么了!”正如部队中一个同志所写的一首诗:“春撒一粒子,换来万颗粮。多流一滴汗,换来好时光!”这就是他们一切力量的源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