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白春兰——荒沙滩上写春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4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白春兰——荒沙滩上写春秋
张志远
沙边子是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的一个行政村,因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而得名。这里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历史上人为的滥垦、滥采,导致土地大面积沙化。人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景象是:狂风肆虐,沙走石飞。然而,在这片土地上也有粮丰林茂的绿洲,令无数参观者为之惊叹。这奇迹和一个农村妇女的名字联在一起,她叫白春兰。
1980年,白春兰和丈夫苦干一年,没拿到一分钱,也没打下多少粮食。那阵子,她刚30岁,与丈夫一商量,最终下定了决心,在离家8公里的荒沙窝,开始了治沙创业。
这地方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孤零零只长着一棵树。治沙就得植树种草。在干旱的沙丘上植树种草成活率低,大风过后还要扒沙救苗,再从远处担来井水浇灌。白春兰每天五更天就从炕头上爬起来,给上学的孩子做好饭,然后和丈夫背着红薯、玉米面饼,步行8公里去治沙。沙漠里风沙大的时候,吹得连人都站不住,根扎不深的小树每每被连根拔起。她忍着沙砾打脸之痛,一棵棵从风口中抢回小树重栽。到了晚上,手破了,脚肿了,腰痛得站不起来,可还得匆匆回家为全家人做饭。
就这样一晃7年过去了。白春兰的孩子上学住校,她和丈夫在“一棵树”搭起了一间土坯房住了下来,从此省却了奔波之苦,可以专心治沙了。
在防风固沙的同时,白春兰和丈夫开始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1984年,他们雇来一台推土机平地,没白天没黑夜地挥锹运土,三个月用坏了两辆架子车,换了3副车胎,磨秃了10把铁锹,推出了四眼带子井,首次在高低不平的沙丘上开发出9亩水浇地,当年种的玉米、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680公斤。第二年,他们在自己新建的家园里开始养猪、养羊,并尝试利用带子井养鱼。
白春兰深感自己文化低,一有空就让念高中的儿子帮她学习。与此同时,她还掌握了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决心在家乡的土地上大干一场。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秋天,她丈夫患了肝硬化,只好回家静养。从此,白春兰挑起了超负荷的生活重担。她在侍奉卧床的丈夫、种田、植树的同时,还扩大了羊群、猪圈、鱼塘,常常忙得大汗淋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惦念着村里的贫困户。为了让村里一些养猪户尽早脱贫致富,她把自家的1.5万公斤配合饲料赊给他们。白春兰对村民说:“拿去喂吧,猪卖了,挣了钱再把饲料钱还我;如果赔了,我就不要了,算是送给你们了?”
白春兰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在艰难和痛苦中奋斗的精神,感动了乡亲们,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她的事业蒸蒸日上。14年来,她和丈夫共栽种沙蒿、花棒等灌木450多亩,植树1.3万株;打土围墙、栽铁丝围栏1.34万米,巩固草场800亩;开发的30亩水浇地,平均亩产过500公斤,有的还是吨粮田。
1995年,白春兰家的8亩苹果树已是硕果盈枝,饲养的10头肉猪已出栏,130头滩羊膘肥体壮,经过扩整的4亩鱼塘放养了几千尾鱼苗,她家人均年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那个当年只有一棵树的地方,如今已经有10户人家了。在白春兰的带动和帮助下,家家粮丰、林茂、羊成群,“沙漠绿洲”充满着希望。
上图为白春兰在为果树剪枝。张志远摄
(作者单位:宁夏盐池县委宣传部)
管线泄漏,在石化等行业是个老大难问题。泄漏污染环境,引发燃烧、爆炸等重大事故,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兰化工人王卫国,刻苦钻研,牵头开发了一种堵漏新技术。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22篇《王卫国——堵漏的能手》。——编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