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京城无土栽培哈密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5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风景线

  京城无土栽培哈密瓜
本报记者江世杰
编者按:《经济风景线》是我们新推出的一个栏目。它的特点是,记者对所见所闻的新鲜事,作现场纪实性报道。
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到处都有新鲜事发生,随时都有新景观出现。许多事看起来不大,但内涵较深,引人思考;经济发展及体制转轨中,也时常出现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如何解决它,许多地方在探索着,看起来并不惊天动地,但难能可贵,意义不凡。这些,都是记者应当迅速捕捉到,以清新、活泼的文笔记录下来,告诉读者的,也是本栏的内容。欢迎读者和我们共同分享《经济风景线》中的美妙与乐趣。
我接到采访“无土栽培哈密瓜”的任务时,脑子里马上“蹦”出一大堆问号:
北京郊区真的能种出“天下第一瓜”——新疆哈密瓜?
就算这是真的,那“北京牌”哈密瓜能有新疆哈密瓜那种特有的风味吗?
如果这瓜是靠特殊设备和高新技术培育出来的,这种设备和技术能够在农村中大面积推广吗?
有道是“真的假不了”。6月26日上午,当记者随中国园艺学会、中国农科院、北京市科委的专家学者,来到北京西南郊的一家农场,结识了进行这项“无土栽培哈密瓜实验”的北京中联公司三月生物产业示范中心总经理陈昌鉴,于是所见、所闻、所感,立即把我满脑子的问号变成了惊叹号。
先说哈密瓜。陈昌鉴领我们钻进一间极其简陋的阳光温室,我未经“搜寻”,就在绿叶丛中看见了橄榄球状、绿色带网纹和瓜体滚圆、色泽金黄的两种哈密瓜。前者叫“西域一号”,后者叫“早金”,因为还没有完全成熟,瓜身上的绒毛还清晰可见。我掐了一下叶片,绿色汁液染了手指,我暗自说:看来,这哈密瓜决不是以假乱真的石蜡、塑料制品……
再说“北京牌”哈密瓜的品质和风味。陈昌鉴亲手摘了几个瓜带回会议室,切成小块让大家仔细地品尝。我努力发挥视觉、嗅觉、味觉的所有功能,也找不出这“北京牌”哈密瓜和记忆中的新疆哈密瓜有什么区别,甚至觉得比从新疆运来的七八成熟的瓜还甜还香。当然,专家学者的经验和糖度计应该是可信赖的,他们鉴评的结论是:“本项目是成功的。‘西域一号’、‘早金’在无土栽培条件下,生长正常,表现早熟、高产、优质、坐果好,熟果含糖量为14.5%。风味上乘,商品性状良好,达到国际市场甜瓜标准。”
再看看陈昌鉴的这套无土栽培技术、设备,觉得又太“土气”了:营养液槽是用红砖加塑料膜“砌”成的;用以固定植株根系的是建筑用的水洗砂;配制营养液也很简单——把按哈密瓜生长需要而研制的颜色不同的粉剂加水搅拌就行了;至于育苗并无任何特殊要求,营养液的输送设备基本与普通蔬菜大棚的一样,是电泵控制的滴灌用塑料软管。
陈昌鉴说:“按照外国标准建无土栽培温室,目前最便宜的每亩20多万元,最贵的68万元,而我们的节能日光温室包括设备,每亩不超过2万元;又例如,眼下农村的蔬菜大棚,一个熟练的壮劳力也只能看管一亩,我们的技术简单,每人至少可管理1.5亩,这已经为我们在新疆经营的600来亩无土栽培哈密瓜所证实……”
我担心这是不是有点“王婆卖瓜”?可参加评审的专家学者不这么看。他们宣读的“鉴评意见”说:北京中联公司6年来所开拓的低投入高产出的中国化无土栽培产业模式,对我国的蔬菜、甜瓜向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创汇方向发展有深远意义。
6年时间,1600万元资金,还有没计算的人力投入,终于解决了无土栽培技术和设备的“中国化”问题。它给人以信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