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风雨沧桑铸丰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5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风雨沧桑铸丰碑
在辽宁锦州市古塔区五姓村南的丘岭地带,有座孤坟,那里长眠着一位烈士。从烈士安息在这里的那天起,一个瘦削的身影就时常出现在坟旁,悄然而来,悄然而去,默默地守卫着烈士的英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坟人黑发变成白发,挺直的腰杆弯了下来,然而,坟上的新土年年有加。
大地无言,岁月有情。48年的风风雨雨,守墓人朱国明始终守着烈士战东昌。
难忘的记忆
1948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锦州五姓村。此前,关于解放军的各种谣言灌满了朱国明的耳朵,让他觉得解放军是一支非常可怕的队伍。然而,10名战士住进他家只3天,他对解放军的印象就彻底转变了。解放军不但不杀人放火,打人骂人,而且个个是热心肠。尤其是那个名叫战东昌的班长,每天和战士一起给朱国明家担水劈柴,扫地扫院,跟朱国明一家4口相处得和亲人一样。朱国明做梦也想不到会遇上这么好的军队,这么好的兵。3天里,解放军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血染的黎明
五姓村南的十二亩地,驻扎着一个连的敌军。10月11日,就在战东昌他们住进朱国明家的第4天凌晨,战班长去敌军阵地作宣传,朱国明和另外两名老乡给部队带路。“阵地上危险,别乱跑,听我指挥。”战班长小声说。借着炮楼里的灯光,清晰可见来回游动的哨兵。战东昌手持话筒开始喊话:“蒋军官兵们,赶快投降吧,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来解放穷苦人的,我们优待俘虏。”话音刚落,炮楼里传来了敌兵的叫骂声。敌军的话激怒了这边一名战士,他端枪就要射击,战东昌一把按住他。瞬间,对面一声枪响,年仅26岁的战东昌倒下了。
朱国明和战士们把战东昌的遗体抬回村子。部队首长说:“把他埋在十二亩地,要让他看着锦州解放。”十二亩地的敌军被消灭后,在战东昌洒下鲜血的土地上,留下了一座烈士坟墓。
刀刻的木碑
自打战东昌静卧在十二亩地那天起,这里就成了朱国明生活的一部分。每到10月11日、建军节、清明节、春节,朱国明都要带上老伴和孩子来上坟。平日里,朱国明闲时忙时都不忘拎上锹到坟地添添土,铲铲草。一天,他感到烈士坟前缺一块碑,便回到家里,连夜用刀削了一块木碑,又刻上名字,第二天就立到坟前。风剥雨蚀,旧木碑腐烂了,新的一块又树起。就这样,朱国明先后做了30多块。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五姓村村民生活一天好似一天,可眼看着战东昌烈士坟前没块像样的碑,朱国明心里跟油煎一般。1990年,朱国明向民政部门、区委、街道呼吁为烈士立碑。这件事得到重视,1992年,庄重醒目的石碑终于取代了木碑(左图)。
含泪的笑容
英雄的业绩永垂千古,英雄的故事要让后人知道。带着这种淳朴执著的念头,朱国明不厌其烦地把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讲给儿孙,讲给他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下图)。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进部队。
“文革”中的一天,朱国明正在地里干活,远远看见十二亩地有一群人平坟。他扔下农具,深一脚浅一脚跑到那里,烈士坟顶已经平掉了。“你们不能平,这是烈士墓!”他愤怒地大喊。接着讲起烈士的故事,平坟人都停下了手,默默离去。
1986年以来,某些部门把这座孤墓一带当成垃圾厂,弄得墓地一塌糊涂。朱国明急得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最后他赶毛驴车运来砖头瓦块,在坟墓四周垒起一道防护圈。1994年8月1日,朱国明老人终于如愿以偿:战东昌烈士的名字作为历史的见证刻进辽沈战役纪念馆的五万碑廊里。
今年6月5日,73岁的守墓老人又被评为区“双拥模范个人”。朱老汉手捧大红证书,站在战东昌烈士墓前,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含泪的笑容。
辽宁锦州市解放军某部赵辉(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