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艺术教育应成为社会话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7
第4版(副刊)
专栏:观察家

  艺术教育应成为社会话题
不久前,我们邀请专家畅谈了艺术专门人才的培育问题,引起很多读者的兴致,纷纷来信,抒发己见。他们还认为,国民艺术教育也应该成为全社会关心的大问题,希望展开议论。为此,我们特请几位同志谈了看法,现发表如下。
——编者
仇春霖(北方工业大学校长):
艺术教育,这是目前受到各方面关注的话题。艺术教育从感性入手,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们的感情,提高审美情趣,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途径有三:家庭、社会、学校,但比较系统的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学校来进行。学校教育必须对全社会的状态有所研究。我们说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专业教育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艺术教育强调的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建立审美理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大学教育的薄弱环节是,认为高等教育就是技术、专业教育,这是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在教育上的反映。高等教育也是育人,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过去学校比较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形象思维不重视,不认识科学创造是两种思维结合的产物。这是大学教育存在的弱点。须知,只有两种思维结合才能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现在提出加强美育,切中时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教育中,艺术教育占的比重很大,占到1/4,有的占1/3,而我们将艺术教育列入教育计划的却很少,多数学校作为选修课,有的只是课外教育。因此加强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重新建立教学体系。
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规格应该是:懂得艺术的科学家,懂得科学的艺术家。
谭斌(北京图书馆常务副馆长):
艺术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艺术不仅有审美功能,有认知功能,还有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作为京剧爱好者,我的历史知识的启蒙,传统道德的教化,文学语言的入门,民族美学的陶冶,许多都得益于京剧观赏。
北京图书馆是国家图书馆,是搜集、加工、存贮、开发、交流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文明载体,历来重视利用信息集散地的优势主动对读者进行艺术教育。特别是今年以来,5月份开展了“读者服务周”活动,北图技术服务部音像组又推出“高雅艺术欣赏系列活动”,定期免费播放经典作品,并举办芭蕾舞、古典歌剧、交响乐等由专家主讲的系列讲座。许多参与者赞不绝口,留言簿上写满了“太精彩了”、“好极了”、“万岁”等赞语,生动地体现出社会及公众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与呼唤。我认为,艺术教育,社会要管,学校要管,家庭也要管。代表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尤其不应缺漏这一课。
乔建中(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
如何进行艺术教育是个难度很大的问题,过去主要处于一种自然传承状态,老百姓靠惯性的认同来接受。这种方式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在京津冀地区,农民自发成立的乐队有100多个,还在活动。
首先是传媒很重要,给全民一个什么样的导向,特别是电视台影响力更大,但是很遗憾,有些电视编导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受到经济效益、收视率等大趋势的影响,因而引导不力。
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小学生做起,进行全面的美育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的系统教育,而目前教材、师资都很缺乏,观念上也认识不够,很多小学生学习乐器、美术,是奔着向专业人才发展,只是个别行为,如何把它变成教育行为,是今后的课题。国外有些国家做得非常好,比如新加坡一个中学100多人的华乐团,演出接近我们的专业水平。
王世光(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院长):
艺术并不神秘,不管有意识无意识,艺术始终伴随人的一生。一个孩子从降生的时候起就生活在母亲的摇篮曲中,日常生活人们听到、看到的周围事物,使用的各种东西,都包括人的创造以及对美的追求,比如各种文化课知识、音乐、美术、服装、电视等等,我们都很自然地接受了,并在接受过程中进行了选择。所以作为社会来说,是如何向人们提供最好的东西,作为个人,是如何提高选择能力。
为人们制造生活美提供精神食粮的人们,不仅是艺术家,包括娱乐场所的从事者,都面临着如何把最好的东西提供给大众。比如我们院,就承担着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介绍给人们的任务。我们到大学的礼堂给学生们演出《茶花女》,条件很简陋,但演员和观众都很投入,我们就是要给大学生这种艺术的享受。他们当中有的人可能来自边远地区,毕业后又要回到那里奉献他们的一生,也许只有这样一次看歌剧的机会,至少我们的行为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人们对艺术的接受有两个方面,一是欣赏,二是娱乐。从娱乐角度看,娱乐和市场盈利操作往往是统一的,非文化人仅从盈利的角度出发,大量引进低级趣味的东西。一些文化水准低的人不加选择地接受。这些不健康的东西甚至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所以我们必须更多地弘扬我们优秀文化传统,使欣赏和娱乐统一起来。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提倡礼乐治国,礼是行为规范,乐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而必须在外界的影响与教育中去实现。在外界的诸多影响中,理论的说教不能没有,感性的默化同样不可缺少,把行为规范——理性的规定和艺术的陶冶——无形的感召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道德教育的一种传统。放弃国民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这种传统,就会减少社会教育的力度。
越是在高科技的现代化社会中,越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艺术的陶冶越不可缺少。否则,高度自动化带来的苍白乏味,商场竞争引发的自私残忍,利益角逐强化的人情淡漠,将会不知不觉地腐蚀人的灵魂,扭曲人的性格,摧毁人的理想,而艺术的陶冶正像防腐剂,使人们从内心去抵制、抗拒低级与庸俗,这对铸就一代把美作为理想,又懂得美之所在的品德高尚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尹宁(怡泰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艺术教育,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话题。目前关键的问题,不是群众欣赏水平的高低,而是观念、意识,全社会要建立起自觉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才能做到全社会都努力去做。
北京市组织的学生免费音乐会,形式就很好,每次对演出的曲目,作曲家都有简介,对推广高雅艺术确实起到促进作用。要艺术院团免费演出不大可能,经济实力达不到,但企业可以做,我们下属的怡宁书店曾与总政歌舞团合作举办了中国电影精曲主题音乐会,1000多张票全部送给北京市几所重点中学。演出时,全体起立,台上台下合唱《义勇军进行曲》,场面非常动人。学生们从中既接受了艺术的熏陶,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很好。对老百姓来说,一台晚会是比较具象的,服装、道具、舞台、灯光、音乐等是全方位的艺术感受,这些对人们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阎慧光(北京延静里中学教师):
艺术只有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能接受。现在很多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不那么迫切,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对学校教育也有干扰。还有家长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些家长逼着孩子学乐器、书法、绘画,并不是为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很少考虑社会的需要,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现在十几岁孩子的家长都是40岁左右那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便想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拚命地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和自觉进行艺术教育是两码事。
强调艺术教育当然应该,让人们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对各方面发展都有辅助作用,但从目前状况看人们接受起来难度太大了,应使人自觉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总体水平。(刘治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