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天下不敢小聊城——从聊城借京九促发展看欠发达地区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0
第1版(要闻)
专栏:

  天下不敢小聊城
——从聊城借京九促发展看欠发达地区的希望
本报记者李仁臣徐如俊王科
聊城,居鲁西,临黄河,“大京九”由此穿过。
麦黄时节访聊城,第一天看了三个地方:古运河、京九线上的“黄金大十字”、孔繁森纪念馆。未料想,由此形成的最初印象,竟发散成为我们认识这方热土的思想脉络。
聊城,曾因京杭大运河而名重一时。明清年间,这里“舟楫如云,帆樯蔽日”,兴盛的漕运带来400年的繁荣。但我们看到的运河,却与一个“大”字不沾边。疏朗柳荫间,一湾浅不及膝的涓流在干涸的河床上缓缓流淌,仿佛在叹息青春不再的无奈。
“大京九”,却以雄伟的气势令人振奋!出聊城市西北5公里,只见天地间奔来两条钢铁巨龙,“京九”、“邯济”在此匆匆交会,分飞视野不及的远方。济(南)聊(城)馆(陶)高速公路立交桥飞越“两龙”,三线相叠,构成“黄金大十字”。
孔繁森纪念馆,是烟波浩淼的东昌湖畔最美的建筑。作为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的感人事迹,吸引天南海北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一面精神的旗帜,在千年古城上空高扬!
聊城,从历史的辉煌中走过,又在各种挫折积淀的重负中长期踟蹰不前。曾几何时,聊城以贫困闻名,成为山东经济快速发展之船沉重的“船尾”。
人们关切:有凤凰城之美名的聊城,能否在当今转轨时期振翅腾飞?
一叶绿意动古城——大运河载走辉煌,大京九送来机遇。在竞争中抢
占制高点,这便是聊城人的机遇观
机遇,是挂在聊城人嘴边的两个字。伫立古运河旁,遥想当年“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的景象,我们倏忽间明白:古城对机遇渴望已久。
大运河,曾赐机遇于聊城,却又导致其上百年的沉睡。多年来,聊城与过去比,成绩颇大;与胶东比,差距拉大。聊城人说:“开会,不敢往前坐;发言,嗓门放不大。”
曾经“富庶甲齐郡”的聊城,岂能拖山东的后腿?作为革命老区,聊城人民作出过巨大牺牲和贡献,难道就让他们顶着“欠发达”的帽子迈进下个世纪?有件事,至今谈起仍不轻松:1993年,70多吨重的变压器从济南运来,却没有一条路、一座桥堪以承受。待他们耗资500万元加固桥路运达目的地后,才发现:两个小时的路竟走了半年多。交通“瓶颈”卡得聊城人难受。
终于,举世瞩目的“大京九”来了。像枝间新绿随雨生,聊城人民看到了春的希望。
运河连着过去,京九通向未来。对古今兴衰知之甚详的聊城人民,决意不再放过机遇。他们反复论证,充分陈述理由,力促东西交通干线邯济铁路和济聊馆高速公路上马。“一路”变“三路”,区位优势大大增强。占地1500亩的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四大新建编组站之一,72对铁轨铺排开来;京九开通后,每天将有22对客车从此经过,110列货车在此组编。
透过编组站,我们看到了聊城交通便捷的前景:京九线纵穿我国8条东西铁路干线,邯济线与济聊馆高速公路横贯京广、京九、京沪三大南北交通动脉。这一立体交通网络,使聊城成为呼南应北、承东接西的山东省第二大交通枢纽,聊城历史上因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形成的交通要冲地位得以再现。
然而历史又决非“简单重复”。借助京九铁路和亚欧大陆桥的联接,由聊城可南达香港、北至俄罗斯、西连荷兰鹿特丹,从对外开放的“腹地”跃为“前沿”,由“内陆”变成“窗口”。山东已投入2500万元启动资金,在聊城兴建对外加工贸易区。聊城国际货物转运中心、海关办事处和陆路口岸正在加紧筹建。看好聊城未来势头的国际大财团、大商社纷纷前来洽谈项目。国内投资者也接踵而至……聊城,正成为生产要素新的聚集点。
机遇,稍纵即逝。聊城人抖擞精神,“先发制人”:迅速在火车站附近建起8个大型专用仓储设施;与济南铁路局联手,投资5500万元率先修建了大型现代化集装箱专用货场,年吞吐能力达12万吨。如今,6条修建中的铁路专用线联接着粮食、棉花、石油、物资等国家级储备库及保税仓库。聊城丰富的矿藏资源和鲜活的农副产品可由此源源不断上“京九”,走向国内外大市场。
面对国内外投资者来聊“借京九”的热潮,他们“筑巢引凤”,改善基础设施,以“微血管”配套京九“大动脉”,道路、通讯、供水、市场等网络建设迅速铺开。3年来,新建改建公路1550公里,相当于以往43年的总和;6000名电业职工日夜奋战,实现全区户户通电;城乡电话交换机全部程控化,总容量已达14万门。
借路造势,聊城正向山东省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迈进。在25万千瓦发电能力的基础上,新上的10万千瓦机组正在加紧建设;240万千瓦的“路口”大电厂已获国务院批准立项,一期2×66万千瓦工程即将动工。过去,聊城电力紧缺,现在,电力却成为他们招商引资的一大优势。
城市化水平越高,生产要素集聚越快。聊城城市功能性建设全面起步。“三纵”、“三横”、“三环”、“十二条干线”、“十四大出口”的道路框架初步展开,两条十里长街横亘城区,片片居民小区拔地而起……
初战告捷,并未使聊城人冲昏头脑。地委书记陈延明说:“只有乘势而上,才能冲出‘水平面’,抢占‘制高点’”。他说,我们的做法是“营造交通枢纽、开放口岸、中心城市三大功能优势,增强聊城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吸纳力”。
蓄势待发,聊城不可小觑。
巧借余木作栋梁——高匠手下无闲木,璞经琢磨方成玉。从“借路”
入手,以改革破题,做优势文章,这便是聊城的发展观
鹤立古城正中的光岳楼,向为聊城登临之胜。明朝李赞高度评价:“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谁知这辉煌楼宇竟是明洪武年间修城所剩之木建成,故曰“余木楼”,后改为光岳楼。
“余木”成就了巍峨的建筑,给人以启示:木之为用,或灶薪、或栋梁,全因工匠筹划、调度不同。聊城人对此心有灵犀,他们认为:优势像璞一样,“不琢不错,不离砾石”。
“大京九”工地传出的号子声,震醒了广袤的鲁西大地,更在聊城人心中激起阵阵涟漪。一时间,满城尽在说京九,“借路兴聊”成众议。
面对此情此景,聊城地委、行署一班人炽热中不乏冷静:借京九的取景框如果只定在改善“硬件”上,难免不与机遇失之交臂。借京九东风,促观念转变,这才是抓机遇的真谛。
千头万绪,先从“换脑子、理路子”抓起,从地委一班人抓起。经过一次次认识上的升华,他们开始以全新的眼光打量一切,过去散落的优势齐集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聊城连续三年开“换脑子”会,先后请中央和省里的领导同志、专家以及兄弟地区代表作专题报告100多场。聊城人借别人的经验和智慧,结合实际,勾勒出“借路兴聊”这篇大文章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应从“借路”入手,以改革破题,做优势文章,促经济发展。
聊城8县市中有7个属国家级粮棉基地。但多年来农产品商品率仅为54.4%,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40%。尤使聊城人汗颜的是,享誉国内外的“莱阳梨”,“娘家”却在茌平县;冠县鸭梨走向市场时不得不穿上河北的“嫁衣”。
如何发挥农业大区优势,促其由“大”变“强”?他们由京九线上的编组站得到启迪,茅塞顿开:农民也必须有自己的“编组站”。这种“编组站”既能“四通八达”,辐射国内外市场,又能调配各类生产要素,与农民互通有无。
拂去观念上的尘埃,聊城人目光更加犀利。过去开发程度很低的各种资源,经“大京九”这根线一串,霎时变成熠熠生辉的珍珠。年宰杀肉鸡2500万只的嘉明实业有限公司,带动周围乡镇万只以上养鸡场130个、专业户3000个。它前为农户提供种鸡、雏鸡、饲料,后有加工、运输、销售保证。产品出口日本、新加坡、丹麦、德国等国家的凤祥集团总公司,则是农民自己办起的又一个“编组站”,架起养鸡户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桥梁。两个“编组站”,托起聊城7000万只鸡的养殖规模,使聊城肉鸡饲养量跃居全省第二。
在当地政府的着力引导和培植下,聊城涌现出大大小小的“编组站”500多个,拉动着80多万农户、600多万亩种养基地,形成了畜牧、瓜菜、林果、水产等八大主导产业。
这些变化折射出聊城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苦心。如今,农业由“大”变“强”的第一步目标已经实现:粮棉主导型农业已向多种经营主导型转变。去年,全地区多种经营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60%。
与农业相比,聊城的工业过去是“小”而“弱”。1992年,山东省考核的8项工业经济指标中,聊城有5项处于倒数第二位,有3项居倒数第三位。
经过短短的三年,聊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次分别前移了三到五位,1995年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和财政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如此巨大的变化,全靠一个“改”字。聊城的经验是:越是落后地区,越需转变观念;越是薄弱环节,越要深化改革。
近年来,由茌平县发轫的企业改革在聊城铺开,全区260多家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233家小型流通企业实行国有民营,97家优势企业兼并了105家劣势企业。改革使国有资产滚雪球般地增值。以“李逵闹高唐”出名的高唐县,现在是“农用三轮闹高唐”。年产30万辆机动三轮车的时风机械集团,原本是不足300人的小厂,近几年,该厂资产呈几何级数膨胀,今年产值可达15亿、利税1.5亿。
考察聊城工业改革,“两个转变”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山东最小的县——东阿,却拥有全省最响亮的名牌企业之一——阿胶集团。该集团连续四年产值、利税平均增速高达47.3%和49.8%。同行们说:“东阿阿胶跺跺脚,全国市场晃悠悠”。“阿胶”的“主角”地位源于聊城地区资金投放上的全新思路,近几年,他们投入阿胶集团的技改资金接近全区技改总投入的1/10。
阿胶集团是个缩影。1993年以来,聊城地区将全区技改资金的60%,投到不足全区工业企业总数3%的40家企业。1995年,这40家被重点扶持的企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占到全区乡及乡以上工业的47%和62%。说起这事,行署专员张敬涛深有感触:欠发达地区资金短缺,不集中投入,办不成大事。一部分企业先“体魄健壮”起来,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聊城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由1992年的4家发展到1995年的30家,今年利税过亿元的企业将达到5家,过千万元的也将增至40家。八大主导产业、十大企业集团、一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迅速壮大,聊城整个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换个角度看问题,聊城人发现自己不光顶着一个“穷帽子”,许多优势堪称“天下无双”。《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以聊城为背景,其中尤以梁山好汉在聊城的活动精彩。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则是古代建筑中的瑰宝。由此,“旅游兴聊”的思路明晰了。如今,聊城三大产业之百分比已由1990年的55∶35∶10变成去年的41∶37∶22。
动员民众五百万,同心干——一句“泰岱东来作翠屏”,道出昔日聊
城人无限豪气。今天,为把宏伟目标变成灿烂现实,像战争年代那样勇往
直前,像孔繁森那样无私奉献,这便是聊城人的奋斗观
作为孔繁森的故乡人,聊城干部群众以更高的境界要求自己。如果说“大京九”一声汽笛,启动了千年古城蕴蓄着的活力,那么,吸吮了孔繁森事迹“营养”的聊城人民,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49年前,位于聊城阳谷县的刘邓大军前线指挥部一声令下,钢铁之师挥戈突破黄河天险。聊城动员了30万民工支前。半个世纪后,聊城人民又喊出了“像当年支援刘邓大军过黄河那样,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妻送夫、父送子,拖拉机上插着红旗,大马车上贴着红标语,壮观景象不减当年。
孔繁森有句格言:“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成了聊城地委、行署一班人的座右铭。他们说,学习孔繁森就要树立奉献之志,弘扬廉洁之风,增强爱民之心,在目前就是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打一个欠发达地区的“翻身仗”。精神状态的振奋,猛烈地荡涤着过去的沉沉暮气。
聊城,敞开胸怀,迎接“八面来风”。他们走出去学习,请人来帮教,两年多来,聊城8市县都与东部发达县市结成对子,全区有400多名干部到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他们还主动邀请中直和省直32个部门、260名干部来聊挂职帮助工作。大批挂职干部的到来,不仅带来好经验,还牵动各类生产要素向聊城流动。
开放,开阔了聊城人的视野和胸襟。聊城地区领导大胆拍板,加入了纺织业“东锭西移”的行列。1995年元旦刚过,一个由40多辆越野载重汽车组成的、满载着一万锭全套先进纺织设备的队伍开始西进。3个月后,莘县棉纺织厂与新疆叶城县合办的“顺达棉纺有限公司”厂房落成;又过了60天,第一套车安装完毕,生产出了第一批成品。“莘县速度”令新疆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聊城,这样做的又何止莘棉一家。许多聊城企业把买卖做到全国各地和边境口岸,他们到东北购玉米、大豆,往福建销售禽蛋;从甘肃买矿砂在辽宁加工到河南销售,把黑龙江的大豆转销到广东,从哈萨克斯坦购进棉花羊毛,加工后转销出口。莘县外贸公司先后在新疆的巴楚、莎车、和硕等县租地搞开发,建蔬菜大棚近千个,为冬季不产菜的新疆吃新鲜菜出了一把力。
“再远,远不过西藏;再苦,苦不过阿里”。艰苦奋斗、忘我工作,在聊城蔚成风气。地委一班人身体力行。他们白天下乡,晚上开会,生病输完液继续工作。许多乡镇只留一名党委书记和一名通讯员看家,其余都带着铺盖卷下到村里,“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农民建大棚、种蔬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国重点扶贫县之一的冠县,过去“村里村外堆满沙,大风一起不见家”。县委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全县新发展优质果园20多万亩。昔日荒芜苍凉的沙碱地变成了花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艰苦奋斗,使阳谷县涌现出许多白手起家、敢打敢拚的“新武松”。办玉米淀粉加工厂的吕学堂、办电缆厂的李银起、办科教仪器厂的卢恩光等,在地区和省里“挂号”的企业家就有50多个。这些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特点:朴实。穿着朴实、住房朴实、待人接物更朴实。销售收入3亿多、上缴利税2000多万元的凤祥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学景,曾拿出400多万元帮助困难群众盖鸡舍,但当有人劝他把办公室装修得豪华一点,“显出大公司派头”时,他却舍不得,并组织开展“企业要不要孔繁森精神”的大讨论。他说:“我们要向孔繁森学的就是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
离开聊城前,我们沿56级石阶、76级木梯登上光岳楼,但见青郭绿树尽收眼底。楼上,“泰岱东来作翠屏”的题句,道出了昔日聊城人的豪气。“动员民众五百万,同心干”——这是聊城人民今日豪气的写照,他们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改变着自己的形象。“十年后再看聊城”,那时,她将是一只名副其实振翅高飞的“凤凰”。(附图片)
压题照片:聊城“黄金大十字”和气势非凡的编组站鸟瞰。新华社记者冯杰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