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一度消失的助动车近年又东山再起。助动车尾气污染比机动车更严重,在慢车道上行驶也有不安全因素,各地对其能否上路规定不一。助动车,哪里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09
第10版(经济生活·工艺)
专栏:热点透析

一度消失的助动车近年又东山再起。助动车尾气污染比机动车更严重,在慢车道上行驶也有不安全因素,各地对其能否上路规定不一。
  助动车,哪里去?
本报记者王利公
在自行车上装个小马达,人称“助动车”。近年来,江浙一带大城市出现助动车热。据统计,1995年上海的助动车已有40多万辆,今年随着公交月票的取消,数量又在增加。有人甚至预言,突破百万大关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上海全市的自行车大约有400万辆,南京上牌照的助动车已近1.5万辆,加上没上牌照的,总拥有量在3万辆左右。行家认为助动车在南京的发展也将出现迅猛的势头。
精明的厂家和商家,把助动车市场的出现和火爆看作是“天赐良机”。据了解,国内目前已出现70多个助动车厂家,其中以自行车和军转民企业为主。不少摩托车厂家也不失时机地参与进来。
助动车在50年代就曾出现过,到六七十年代自生自灭了。为何到了90年代,它能东山再起、名声大噪呢?原因之一是,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工作和活动范围逐渐延伸,自行车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使工薪阶层的收入提高,接受比自行车高一档次代步工具成为较为普遍的可能。原因之二是,有关的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为助动车开了绿灯:准上牌照,且按非机动车管理。大城市对机动车控制较严,助动车则牌照费相对较低,又无须考本。
助动车的崛起,在给新“冒烟族”带来潇洒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尾气和噪音污染。“助动”车实为“机动车”,由于按非机动车管理,没有尾气和噪音标准要求,也没有有效监控;再加上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高低不一,标准不统一,其实际污染指标倒并不比机动车差多少。据介绍,一辆助动车排放的尾气,可与一辆“夏利”相比。与日俱增的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已引起上海市环保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关注。有识之士指出,当务之急是加强助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
助动车是非长短到底如何评价,要不要发展,又该怎样发展?
一种意见认为,助动车热的出现,说明它既以民众的需求为前提,又有一定的经济水平作基础。助动车是自行车与轿车间一种较好的过渡形式。它可以吸纳民众手中的资金,为完成过渡积蓄能力,同时也满足现阶段的消费要求。但助动车应以助力自行车的标准来规范,不能摩托化。具体讲,车体要轻,能以人力骑行为主,至少没油能骑行;同时速度不宜太高,以保证行驶安全。助动车的生产和上路,都要有相应的噪音及尾气标准要求。
另一种意见,不赞成发展助动车。理由是,助动车在国外五六十年代曾有过,现已基本绝迹,因为它不是一种好过渡形式。自行车和轿车间的过渡应属摩托车。摩托车在我国已有较长的生产历史和较成熟的技术。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放开50cc轻便摩托市场,因为现有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向市场提供动力强、技术高、低污染的更受大众欢迎的轻型车,而且成本价格会大大低于同档次的助动车。
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助动车的发展持谨慎态度。他们指出,助动车实为机动车,它既不快又不慢(速度可达20公里/小时),在慢行道行驶会形成安全隐患。由于大城市存车条件限制,不少车势必存放家中,车上的汽油也是居民住宅火灾隐患。特别是对助动车带来的尾气与噪音污染问题,专家们认为,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控制它不易,解决就更难。以上海为例,目前它的40万辆机动车是几十年的“积累”,而40万辆助动车却是近些年的“成果”。有专家从目前国内助动车市场实际出发,建议积极研制开发电动助动车。据了解,发达国家的轿车普及,使得大城市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问题严重存在。其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之一,便是研制推销电动汽车。据今年5月美国举行的一次公路电动汽车比赛测算,50辆参赛的电动汽车的总污染少于一辆最先进的汽油车。如果用电动助动车代替汽油助动车,既可满足市场需求,又能有效减轻城市污染。从我国目前电池和其他相关技术水平看,在国家的支持下,协调开发电动助动车是完全可能的。与电动轿车相比,电动助动车的研制开发难度要小得多。它的成功不但能解决助动车的污染,还会促进我国电动轿车的研究工作。
助动车是否允许上路,公安部并无统一规定,主要由各地根据各自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不过,上海的助动车最初都是“无照”行驶,后来才有了“本子”;南京的助动车即使有“上照”一说,也有一半是“自行”状态。大多数地方,包括北京在内,明文规定禁行助动车,但似乎并未阻止住助动车的上路。
助动车,该驶向哪里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