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王卫国——管线堵漏能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7-10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王卫国——管线堵漏能手
本报记者吴杰
王卫国是个致力于堵漏洞的技术能手。他牵头研制的不停车带温带压堵漏技术,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卫国十几岁开始在兰州化学工业总公司当倒班工人,后来到清华大学进修。他从兰化研究院试验车间的操作工干起,逐渐成为技术骨干。
1986年,他得知国外有一种不需停车的堵漏技术,并对外进行技术封锁。他意识到,对管线泄漏极易引发重大事故、停车检修又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石化行业来说,攻克这项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于是,他带着几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根据点滴线索,多方收集资料,开始研制堵漏密封剂。
化工介质有成千上万种,泄漏状况、环境、温度、压力也是千差万别。堵漏用的密封剂要适应各种要求,就需要多品种、系列化。而要把上百种原材料配制成不同品种的密封剂,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经验。为了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他和大家一起,冒着大西北刺骨的寒风和夏日的炎热,泡在管线泄漏现场,时常被泄漏出的化工物料喷得一脸一身。有时全身被泄漏的水、汽浇得透湿,在寒风中冻得直打哆嗦,但他仍坚守在现场。
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努力,他带领同事们研制出12种密封剂,还设计制造了各种成套的堵漏工具,形成了一整套能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事故状态下不停车堵漏技术。1989年9月,这项技术获得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专家们认为,其密封剂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社会效益显著。接着,他和组内7个年轻同事一起,以金环堵漏技术开发公司名义把这项成果转化、应用于社会。
有一次,上海石化总厂向他们紧急求救,请帮助解决30万吨乙烯装置开车中发生的蒸汽严重泄漏事故。王卫国和同事们仅用两天便一次堵漏成功,这漂亮的一招使上海乙烯工程现场指挥部的同志惊叹不已。要知道,按以往的堵漏办法,光停车检修就得3天,一星期以后设备才能正常运行,而停车一天造成的损失就达300万元。一项小小的技术竟有这么大的神威。
实践证明了以王卫国为首研制的不停车堵漏是符合市场需要、过硬的技术。靠着这个“绝活”,他们南下北上到全国各地上门服务。到目前为止,他们已为全国300多家单位堵漏近5000次,包括高压蒸汽、水、油、醇、酸、酯、碱等几十种介质的泄漏,成功率达到97%,而且从石油化工推广到冶金、发电、煤气、船舶等行业,挽回直接间接损失上亿元,许多用户称他们是企业的“保护神”、“保镖”。
1995年5月,王卫国当选为甘肃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附图片)
题头照片为王卫国在办公室工作。刘文摄
兄弟三人几十年如一日献身祖国医学发展事业,并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埋头苦干各领风骚。今年5月8日,老二黎介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至此黎氏三兄弟先后荣获中国科学界最高殊荣,一门兄弟三院士一时在国内外传为美谈。下期《中华儿女》刊登第23篇《黎氏三兄弟——医学领域领风骚》——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