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舍我其谁——访问澳门散记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03
第11版(台港澳)
专栏:

  舍我其谁
——访问澳门散记之三
本报记者聂传清严泉兴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为澳门的将来思考着,他们在为澳门的发展寻找可行之路。他们就是聚集在生产力转移中心旗帜下的一大群中青年人,一大群中青年企业家。
澳门有这样一个特点:无论是吃、穿、用的东西,几乎都是进口的,而并非澳门所产。比如吃一餐饭后最后的水果盘中,西瓜是新加坡的,葡萄是美国的,蜜瓜是泰国的;人们穿的五颜六色的衣服来自意大利、香港、台湾等地;街上跑的汽车是马自达、本田、三菱、三星、福特,没有一种牌子是澳门制造;就连小孩子吃的糖果,花花绿绿的包装纸上也标明来自异国。尽管澳门的工业占澳门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22%,工业人口达5万人,占就业人口的25%及总人口的13%,但澳门的工业大多以加工业为主,即国外来订单,成货后大多出口了。近年来,澳门工业的不景气,给工业界人士又是雪上加霜。澳门工业有没有出路,怎样才有出路?
我们来到中华总商会大厦的六楼,见到了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的副主席兼理事长柯万平先生,他说:“澳门已进入政权移交之前的后过渡期,中葡双方及本澳社会各界都在为保持社会稳定、继续发展经济而努力。我们这个中心的任务就是为澳门工业的转型服务的,具体说,就是建立澳门工业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要担当起振兴澳门工业的重任,就必须要有勇于牺牲和无私奉献的年轻的思考的一代企业家的联合。于是区志忠先生、贺一诚先生、梁维特先生等走到了一起,他们既有自己的工业实体,又有一颗振兴澳门工业的赤诚之心。
1996年2月8日,由澳门政府控股,70个民间股东组成的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宣告成立,中心的资本总额为2500万澳门元,中心下设各功能委员会:纺织及成衣委员会、ISO委员会、生产力发展委员会、培训委员会等。
生产力发展委员会委员区志忠先生说,澳门长期以来依赖旅游和博彩业,长此以往,澳门是经不起风浪的。许多中青年企业家强烈要求改变这种单一局面,发展以工业为主的多元化产业。成立这个中心是中青年忧患意识的一种体现。中心按照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来培养人才,使更多的人认识澳门所面临的困境。
要提高澳门工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企业内部的质量意识。ISO委员会主席贺一诚说:“澳门工业要想提高一个层次,就必须推广ISO质量标准。我们这个委员会就是无偿资助工厂拿取ISO9000这个牌照。一个工厂要拿取ISO9000,需要各种审核费用,大约30万元,这些都由我们出,还有企业内部的培训费用,也由中心全部包了。”委员会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帮助4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标准。
纺织是澳门的传统企业,纺织及成衣在澳门工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澳门成衣业现有500家以上企业,占澳门出口的八成。所以梁维特担任主席的纺织及成衣业委员会担当了更多的责任。梁先生说,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是力求在缩短生产周期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及时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里。现在世界成衣市场的变化是,要求成衣小批量、多样化,有的订单只有五百单,三百单,你做不做呢?所以他们还要成立一个快速反应中心,建一个成衣方面的样板工程,使大家对快速反应有一个感性认识。
我们很为这批中青年企业家的作为所感动。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繁重的工作,都要经营自己的企业,但他们不计个人私利,积极主动出来做这个没有报酬的工作。我们还见到了中心的刘荣委员、刘本立理事、陈溢宁高级工程师。年轻的陈溢宁博士说:“有这样一批中青年人的热情作为,应当相信澳门工业是有出路的。”(附图片)
图为澳门机场。林心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