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怎样奏响主旋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7-02-22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金台文谈

  怎样奏响主旋律
刘斯奋
“弘扬主旋律”的口号提出已经好多年了。它对文艺创作的积极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整个文艺创作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提倡主旋律,并不是要求文艺创作去图解、服从临时的政治任务,而是要求艺术家从“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出发,创作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的高水平的艺术精品。应当说,与其他作品的创作相比,创作主旋律作品特别是现实题材的主旋律作品,难度更大,对艺术家提出的要求更高。
要想奏响主旋律,首先要求艺术家具有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大势和全局的眼光和能力。现实题材不同于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生活素材无比丰富,艺术家直接生活于其中,感同身受,这是历史题材所没有的,但因为时空距离太近,艺术家对一些社会事件、现象来不及从容地去思考并且加以表现,往往会陷于“当局者迷”的境况,被各种各样偶然的、表面的现象弄得眼花缭乱,不易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要从现实题材中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主旋律传世佳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作者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有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大势和全局的开阔眼光和敏锐的鉴别力,这对于艺术家的思想水平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
创作主旋律作品,还要求作家、艺术家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具有正确地识别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非本质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矛盾、现象层出不穷。作为主旋律作品无疑应当科学地、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本质,使人民群众从中看到前途,坚定信心,受到鼓舞。这当中,正确的思想方法起着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主流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也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腐败等不良现象,如果仅仅因为有这些不良现象而把社会看得一团漆黑,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这就需要艺术家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表现所处时代的生活。入选1995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的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悔》,可以说是正确地把握和表现现实生活的一个较有说服力的例证。这部作品在展示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和呈现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的同时,也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但是却能比较好地把握住主流与支流、本质与非本质的判断尺度,因而显得褒贬适度,真实可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创作主旋律作品,也必须具备构筑新的审美观念的能力。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审美观念。作为传统,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对艺术家有着很大的影响,需要我们去继承。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形态,已经不可能套用农业文明的审美标准来审视,那种“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审美情趣也已经很难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必然引起审美观念的变革。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建立一套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只有这样,文艺创作才能有力地、充分地、准确地表现现代生活,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感染力。事实上,如果不能从正在发生质的飞跃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并将其升华,着力构建一套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要创作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艺术精品,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江泽民总书记在六次文代会和五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文艺要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担当起文艺的这一神圣使命,作家、艺术家就必须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树立时代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给人民以信心和向上的力量,才能实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任务,使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完满地统一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